11.01.2007

歷代宮廷御醫檔案揭秘:御醫(上)

  御醫,他們不是普通的醫生;他們每天要面對的不是普通的病人,而是比他們尊貴百倍的皇上、皇后、太后、皇子、后妃……

  他們有的在朝中做官,有的在民間行醫,都由於出色的醫術而被皇室欽點;他們有的在一夜之間就享有了無盡的榮華富貴,有的卻因皇上的一念之差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翻開冗長的中國歷史,在各朝各代都有關於宮中醫事的記載,或感動,或驚嘆,或憎惡,或憐惜,或無奈,他們編織了這樣百感交集的生活,留給我們今天卷案沉思……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 作者:趙陽




/* 標題 */御醫

/* 1 */前言

  御醫,他們不是普通的醫生,他們診斷的也不是普通的病人,而是比他們尊貴百倍的皇上、皇后、太后以及皇子、皇妃……,也許這就是他們職業的獨特性,翻開冗長的中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在各朝各代都有關於宮中醫事的記載,這些事件的主角就是這些給帝王治病的御醫們。

  歷史上關於御醫的叫法很多,各朝各代都有所不同,職責分工也各不相同,從最初的醫巫共侍皇上,到後來越來越龐大的太醫院,為皇宮貴族提供醫療服務的人們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組織,跟我們今天的一個綜合醫院差不多,不過這個醫院是只為少數皇宮貴族服務的。
在這個組織中,御醫也進一步有了更細化的角色,有做管理的,有專為皇上診脈的,有採藥制藥的,有嘗藥的,還有負責記載處方、整理檔案的,本書所要披露的就是這樣一群人的生活。
在御醫中還有一群人,他們不是太醫院裡的御醫,他們有的已經是朝中官員,有的是在民間行醫,由於他們出色的醫術被世人傳頌,皇室因此經常會請他們給自己治病,他們是皇帝欽點的御醫,通常這群“欽點御醫”治愈的都是疑難雜症,治療的手段都非同一般,其中許多醫案都成了後人傳頌的佳話。

  御醫的一舉一動,都關乎皇帝的安危,因此即便他們地位低下,但是一旦能夠治愈皇宮貴族的病,得到皇族的信任,那他們就能享受無盡的榮華富貴;然而也可能僅僅因為一個小小的診治失誤,抑或是皇上的一念之差,這些榮華富貴就會在一夜之間消失殆盡,甚至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這就是御醫的命運,不知道自己的明天是光明還是黑暗,他們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是非常人所能想像的。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之下,我們今天才能看到那種光怪陸離的御醫生活,他們有採取中庸之道,不求治好,但求治不死的;有捲入政治紛爭,為一己之利,不惜施下毒手的;有為了醫好帝王的病不惜以自己性命做賭注的;也有正直不阿,敢於直言的;有與帝王結為莫逆之交的……
這些故事,讓人看著或感動,或驚嘆,或憎惡,或憐惜,或無奈,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編織了這樣百感交集的生活,留給我們今天卷案沉思……

  御醫留給我們更多的是那些值得借鑒的珍貴醫方,在今天高科技的醫療技術下,有些可能已經被摒棄,但是還有很多在保健養生美容方面的中醫之道,仍然是今天所推崇的。
古代醫療技術雖然落後,但是為了至高無上的皇帝,醫家也會傾盡全力為皇帝保養,於是也有了很多長壽的皇帝,這是現代人都望塵莫及的,今天我們能夠有幸看到這些秘而不宣的宮廷秘方,從中獲取有益的保健知識,也要感謝那些在治病救人過程中,不忘整理經驗、著書留存後世的御醫們,這些珍貴的資料也讓我們能夠得以與之更親密地接觸。
  不論每個御醫的歷史足跡怎樣,他們留下的是美名還是臭名,但這個群體在歷史上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書試圖從史料中搜索出他們的蛛絲馬跡,把他們的故事整理出來,把他們的經驗展現給今人,也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特殊的人群,了解他們生活的全景。
同時,本書也力求著眼於精選一些養生、保健及美容的心得,讓這些塵封已久的宮中秘方能夠古為今用,對今人有所借鑒。由於時間的倉促,作者本人也非從事醫學專業,因此本書可能還有很多遺漏、不妥之處,希望讀者不吝指正。


/* 2 */  醫巫共舞,御醫始叫“疾小臣”

  夏商周時代,有關醫事的記載很少。從這些現存的資料中看,醫生首先出現在宮廷中。在西周之前,醫生都是為帝王服務的御醫;到了東周春秋以後,一些民間醫生才開始產生;戰國時期,可以看到有關太醫、太醫令的一些記載,從而才對宮廷御醫和民間醫生有了一個初步明確的劃分。

  殷商時期,可以說是醫學的一個萌芽階段,從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中,其中也不乏記載著一些與殷商王室密切相關的醫療活動,可以看到當時人們已經開始運用一些藥物、針灸乃至按摩、食療、藥酒療法等等,那時候醫療技術還相當落後,人們對疾病的認識非常缺乏,很多疾病都無法運用醫療手段來診治,因而更多地求助於巫術。
專家們通過對甲骨文的研究發現,甲骨卜辭中多次出現的“疾小臣”一詞,應該是當時管理商代宮廷醫藥的醫官。
疾小臣屬卿士,是巫醫的管理者,職責除了占卜以外,還負責針灸、按摩、藥物等,從其職責看,疾小臣可以算是最早出現的御醫。
不過,在巫醫共存的殷商時代,巫是時代的主宰,掌握著國家的命脈,醫巫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著,這個時候顯然醫的地位要低微很多。



/* 3 */  醫生分四類,食醫地位高

  周武王滅掉商以後,建立西周,從西周到以後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仍然是宮廷醫療的一個漸進發展時期。周代建立了典章制度,《周禮》中對周代各個官職的劃分非常詳細,其中對於醫療活動,按照職責的不同,設立了不同崗位。

周代最高的醫療行政長官叫做“醫師”,他負責整個醫藥的行政管理和藥品的管理,“醫師”設有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另有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其中:醫師中的上士和下士主要負責醫政管理、監督和考核;府管理宮廷藥物的保管和供應;史管理宮廷醫藥的文字資料;徒就是打雜的,他們有的需要護理病人,有的乾些雜務。

而醫生則根據不同職責分成了四類: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

食醫二人,位居中士,在醫生中地位最高,他們是負責周王及王后飲食的專職營養醫生,主要任務是保證王室的健康。食醫是由“膳夫”來領導的,膳夫是周代飲食官吏的最高管理者,位居上士,王室的飲食由他們統一安排;疾醫八人,位居中士,他們是負責王室疾病的內科醫生;瘍醫八人,則是外科醫生,地位次於疾醫,屬於下士,負責治療一些皮膚外傷、骨折等疾病。獸醫四人,顧名思義,就是治療家畜疾病的醫生。

  從醫生的分類上看,一方面反映出周代非常重視帝王的健康養生,通過食療來達到養生目的是當時所推崇的方式,因此食醫的地位要比疾醫、瘍醫還要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當時醫療水平還比較低,疾醫、瘍醫在治愈疾病方面還不能得到王室更多的信任,這也是導致他們的地位並不高的原因。

在周代,醫生所扮演的角色還是為王權服務的御醫,只是分工更為細化,這也促進了醫巫的進一步分離,在周代,巫的地位已經開始逐漸下降。



延 伸 閱 讀
《周禮·天官》原文選讀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凡食齊 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凡君子之食恆放焉。  

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瘠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 冬時有嗽上氣疾。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死生。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藏之動。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 入於醫師。
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殺之齊。凡療瘍,以五毒攻之。 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凡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 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凡有瘍者,受其藥焉。獸醫掌療獸病,療獸瘍。



/* 4 */  考核分五等,論功行賞

  醫師負責對各個醫生的業績進行考核,考核的結果決定每個醫生享受的不同俸祿。考核每年進行一次,考核的依據是御醫們治療的效果,分為五等:

十全,即治愈率達100%為上等;十失一,治愈率達90%為二等;十失二,治愈率達80%為三等;十失三,治愈率達70%為四等;十失四,治愈率達60%為五等。

每個級別享受不同的俸祿。周代還規定了在看病時如果醫治不當,病人死亡,必須記錄下病例以及死因,並將資料上交醫師存檔,體現出周代在宮廷醫學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 5 */  神醫扁鵲死於御醫毒手

  扁鵲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民間醫生,生活在動亂的春秋時代,由於他的醫術高明,多次被召入宮,給很多王侯治過病,跟宮廷醫療也有著很深的淵源,史載中的扁鵲,醫術之高明,已經非同凡人,其中有三個最著名的醫案。

  扁鵲診趙簡子昏睡,說的是晉昭公時代,趙簡子是晉國的大夫,由於當時大夫當道,因此朝中大權都掌握在趙簡子手中。

有一天,趙簡子突然臥床不醒,整整昏迷了五天,於是召來扁鵲給他看,扁鵲查了脈象後說,趙簡子的血脈很正常,根本沒有病,不出三天自然就會醒過來的。果然還不到三天,趙簡子就醒過來了,醒來後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天帝授命自己去完成大業。

原來,這個趙簡子並不是真的生病,而是佯作生病,藉故託夢,為他獨攬大權找藉口,以前秦穆公也曾有過類似昏睡七日的事情。扁鵲沒有被趙簡子昏睡的假象所迷惑,作出了正確的判斷,確實令人讚嘆。

  扁鵲治虢國太子的病例更為傳奇,一次,扁鵲路過虢國時,聽說太子死了,就向旁人打聽了太子的一些病情,心中有數後,扁鵲請求進宮看看太子的儀容,並聲稱能讓太子死而復生,大家都很驚訝,虢國君王威脅扁鵲說,如果扁鵲不能讓太子活過來,就要把他扔到深山溝裡去。

扁鵲切過脈後,確認了自己的想法,太子得的是屍厥症,只是一時氣厥休克而已。於是扁鵲快速地在太子的頭、胸、足等幾個穴位進行施針,並熱敷太子的腋下,果然不一會兒太子就甦醒了,之後太子繼續服用了扁鵲的湯藥,很快就康復了。這件事被大家廣為流傳,世人都說扁鵲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扁鵲給齊桓侯看病也很經典。扁鵲第一次見到齊桓侯,只看了齊桓侯一眼,就告訴他說,大王您生病了,已經顯現在肌膚,不趕緊治療的話就會加深,齊桓侯不置可否。幾天過後,扁鵲又來拜見,這次扁鵲告訴齊桓侯,大王您的病已經行到血脈,你一定要趕緊治療,不然的話就更重了,齊桓侯聽後很不高興,心想我不是好端端的,哪裡有什麼疾病,對扁鵲非常不滿。又過了幾天,扁鵲再來拜見時說,大王您的病已經到腸胃了,不治就更加危險了,這次氣得齊桓侯把扁鵲趕了出去。

不久,扁鵲再去看齊桓侯的時候,這次他只看了一眼,就轉身跑了。

齊桓侯十分奇怪,趕緊派人去追問,扁鵲說:病在肌膚的時候,用湯藥熱敷就可以治愈;在血脈時,針灸可以治療;在胃腸時,則可以利用藥酒的效力治療;但是入了骨髓就沒有辦法了,現在桓侯已經病入骨髓,看來是無法醫治了。果然如扁鵲所料,桓侯不久就身患重病而死。

  扁鵲一生行醫救人無數,而且醫德崇高,深受人們的愛戴,但是他的高超醫術也引來了其他醫生的嫉妒。

他九十歲高齡的時候帶著弟子到秦國行醫,剛好秦國國君秦武王頭部患有疾病,一發病就會耳鳴眼花,頭暈目眩,弄得寢食不安,秦武王聽說扁鵲醫術十分厲害,就打算請他來給自己看看,秦武王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身邊的御醫李醯,這個李醯醫術平庸,所以一直無法醫好秦武王的病,作為同行,李醯當然知道扁鵲的厲害,也非常嫉妒扁鵲的才能。

聽到秦武王要請扁鵲,他十分害怕,擔心扁鵲一旦治好秦武王的病,一定會受到武王的重用,而自己肯定就要失寵。於是李醯千方百計阻撓扁鵲來給秦武王醫治,他向秦武王進言說:大王您的病是在耳之前,目之下,以您尊貴的身份,如果請一個江湖游醫來給您治病,萬一治壞了,讓您耳聾眼瞎,那可怎麼是好!而且這個扁鵲很有可能是從別國派來的刺客。

這番讒言說得秦武王也猶豫不決,而李醯則借機派人暗中刺殺了扁鵲,一代名醫就這樣死在了一個平庸的御醫手中。


/* 6 */  神通各顯,法無常規
  雖然在先秦時期的各個朝代,醫療技術還很落後,但是歷史上記載的著名御醫,他們在為帝王治病的時候也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從而得到後人的稱頌。

  春秋時期楚武王的御醫俞跗,最了不起的治療手段是“割皮解膚”的本領。

所謂的割皮解膚,從當時的醫療水平來看,應該不是我們今天所指的外科手術,專家們認為,更合理的解釋應該是一種氣功的運氣療法,通過氣功導引術,疏通患者的經絡,按摩神經,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即便是這樣,這個獨特的氣功療法,也是非常不簡單的診療方法。

  春秋秦景公時還有一名御醫叫和的,他曾經給晉平公治病,醫和在分析晉平公的疾病時指出了陰、陽、風、雨、晦、明六氣。這裡的陰、陽、風、雨指的是自然氣候;晦即夜晚,代指房事;明,即白天,代指日常的起居生活。就是說一些自然界氣候因素以及人的飲食起居都會影響身體,從而引起疾病。

他說晉平公的病是由於過度沉溺女色,才使得身體精氣消耗殆盡,難以醫治,醫和告誡晉平公對女色應“節之”,言簡意賅地說出了對性生活的態度。醫和治療晉平公的醫案,可算是較早的對性事有所論述的案例。

  另一個春秋時期的秦國著名御醫緩,他被派去給晉景公看病。在醫緩來之前,晉景公曾做了一個怪夢,夢見有兩個小孩在自己肚子裡說話,一個說:“醫緩的醫術很高明,他一定會找到我們、害死我們的,我們趕快逃吧!”另一個說:“那咱們倆藏起來,一個藏到膏下(心臟下部),一個藏到肓上(胸膈膜),這樣他就捉不到我們了。”

於是兩人就在這兩個地方躲了起來。醫緩來了以後,為晉景公把完脈,就搖頭說:“你的病已經在肓之上,膏之下,這兩個地方無論是施行針灸,還是應用藥物治療,都很難達到功效,看來已經不可救藥了。”

晉景公做過怪夢之後,也料到自己可能無法醫治,不過還是驚嘆於醫緩的精確診斷,於是晉景公重賞了醫緩,而成語“病入膏肓”也正是源自這個故事。

延 伸 閱 讀
  《左傳·成公十年》原文選讀 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 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 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


  戰國時期還有一個名醫叫的,他是著名的外科醫生,曾經成功地為齊宣王治過痤瘡,並為惠王割過痔瘡。
後來秦國的宰相張儀背部生了瘡,腫痛難忍,找醫來治療,張儀很相信醫,跟他說,讓你來治療,我的背就不是我的背了,你隨便怎麼處理都行!醫果然沒有辜負張宰相對他的信任,很快就治愈了張儀的背痛。

  最後要提到的這位戰國名醫,堪稱悲壯御醫,他叫文摯,醫術也是非常高,人說他通過觀察病人的背部,就能知道病人心腹的疾病。
之所以說他悲壯,是因為他在給齊王治病時不惜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當時,齊王得了抑鬱症,整天長吁短嘆,無精打采,身體十分虛弱,文摯被請去診治,他給齊王診過脈後,私下裡悄悄跟齊太子說,大王的病是可以治好的,但是治好他的病必須用不同一般的辦法,這也許會得罪大王,如果那樣我可能也難保性命了。
齊太子懇求文摯不論用什麼方法,只要治好父王的病就行,並向文摯保證,在父王病好之後會向父王解釋文摯所做的一切。文摯出於醫生的責任,考慮再三之後,決定不惜後果為齊王治療。
他認為齊王是由於思慮過度導致的病證,不能單純用藥物來治療,必須通過調節心智方能解除病證,所以他採用的方法就是激怒法。他先派侍從跟齊王約定看病時間,但是連續三天都爽約,惹得齊王非常氣憤。好容易等文摯來了,可文摯非但不給齊王看病,還不脫鞋就上齊王的床,又踩髒了齊王的衣服。
齊王讓文摯趕緊給自己看病,可文摯卻不理不睬,並故意出言不遜,頂撞齊王,齊王乃一國之君,哪裡受得了文摯如此的無禮,氣得哇哇大叫,也顧不上君王的威嚴身份,竟然破口大罵文摯,並且讓文摯馬上滾開。
這一怒一罵,齊王正好將心中的郁氣全都發泄出來,沒幾天齊王的抑鬱症就好了。文摯採用的是一種心理治療的辦法,這在當時確實頗為獨到,而且效果顯著。
可悲的是,正如文摯預見的一樣,齊王最終無法原諒文摯對自己的無禮行為,不管太子怎樣求情,還是將文摯投到鼎中給活活煮死了。


/* 7 */  拿著藥囊上朝的秦代御醫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一個輝煌時代,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對以後歷朝的發展起著深遠的影響。

秦代設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制,以皇帝為尊,下有三公:太尉,管理軍事;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對丞相負責,按其職能,行使權力。包括: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郎中令,負責皇帝禁衛;衛尉,負責皇宮守衛;太僕,負責皇帝車馬;少府,負責皇帝財政;廷尉,負責司法;典客,負責外交和內部少數民族事物;治粟內史,負責糧食和財政;宗正,負責皇室事務。

  在秦代的官職中,正式設有太醫令丞,屬於九卿下少府所設的六丞之一,太醫令丞主管全國與宮廷之醫療事宜,下面分設侍醫、醫長等職,侍醫就是在皇帝身邊的御醫。

  秦代的御醫雖然官位並不高,但是他們的責任重大,需要形影不離皇上的左右,即使是在皇帝上朝時,他們也要拿著藥囊侍奉在左右,隨時聽候皇上的召喚。

從《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可以很好地佐證這一點。荊軻受到燕國太子丹的派遣,到秦國去刺殺秦始皇,秦始皇一向小心謹慎,左右的侍衛都是遠遠在一邊守護,不允許太過接近,更別說是一個他國的使者。

荊軻就用秦將樊於期的腦袋和燕國的地圖作為誘餌,誘使秦始皇允許他向前,並給秦始皇展開燕國地圖,荊軻將匕首藏在地圖卷軸裡面,在地圖完全展開的一剎那,荊軻拿起匕首就刺向秦始皇,而秦始皇左右的衛士因為沒有命令是不能靠近的,此時根本來不及救主,這時立了功的倒是站在秦始皇身邊的御醫夏無且,情急之下,他扔出了手中的藥囊,擋住了荊軻的匕首,從而使秦始皇逃過一劫。

有關御醫夏無且醫術的記載很少,但是這件英勇救主的事情就足以讓他永載史冊了。

延 伸 閱 讀

《史記·刺客列傳》原文選讀
  遂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舉兵以逆軍吏, 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之頭,及獻燕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 使者咸陽宮。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柙,以次進。至陛,秦舞陽色 變振恐,群臣怪之。

荊軻顧笑舞陽,前謝曰:“北蕃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 懾。

願大王少假借之,使得畢使於前。”秦王謂軻曰:“取舞陽所持地圖。”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

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乃逐秦 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

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軻, 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秦王,不中,中銅柱。秦王復擊軻,軻被 八創。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 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於是左右既前殺軻,秦王不怡者良久。

已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各有差,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溢,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軻也。”

秦始皇的專制統治也是驚世駭俗,為了對人民實行思想控制,他竟然下令在全國焚毀《詩》、《書》,並禁止私學。

不過在其操縱“焚書”事件的時候,不知是出於什麼考慮,把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列為不燒之列,這些書倖免於難,也讓秦在醫藥方面的資料文獻得以流傳後代。

在西漢成帝時,就曾命御醫李柱國校正前朝“方技”之書,“方技”在古時就是指醫學。

當時李柱國校正、保存的醫書有36家,868卷,分為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這些書籍後來雖然也都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對於漢代醫學也是一大貢獻。



/* 8 */  漢代出現了第一位女御醫

  兩漢時期,醫療體制基本上都是沿用秦代的太醫令丞制,太醫令丞仍然作為最高行政領導,而下面醫官的分工則逐漸變得細化。設有太醫監、侍醫、尚藥監、藥長等職,太醫監負責監管醫藥工作的情況,並向太醫令丞匯報;侍醫仍然沿襲秦制,直接為皇帝診治;尚藥監、藥長,主要是負責藥材管理、調制藥品。

兩漢時期開始出現了不同性別的御醫共同為皇室服務的情況,為皇后、公主看病專門設有女侍醫、女醫、乳醫等。在漢代的資料記載中,我國第一個女醫生叫做義,她是自學醫術而成名,在漢武帝時受詔入宮,成為一名女御醫,專門為皇太后看病。



/* 9 */  東漢開始設立專門的嘗藥制度

  沿襲臣為君嘗藥的慣例,東漢時候還專門設立了嘗藥太官和嘗藥監,由他們來負責藥品製作好後的試嘗任務,對於這些嘗藥官,規定他們嘗的藥量要超過一劑藥量的十分之二以上,經過試嘗之後的藥,沒有發生問題才可以進獻皇上。

這種嘗藥制度在以後歷代都一直延續著,用以保證皇上喝到的藥品安全無毒。



/* 10 */  漢代的藥品管理已成體系

  此外,漢代還設立了藥丞和方丞,他們是管理藥品和醫藥處方的。漢代宮廷中所需藥物,都是由全國各地進貢的,各個郡國每年要向宮廷進貢本地的名貴藥材。遇到宮中缺少某種藥材,太醫令丞還會派人去地方采購。

  在兩漢時期,宮中的御醫人數已經達到293人,還有一些雜役19人,負責一些診療的雜事,可以說,在漢代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為皇宮提供各種醫療服務的體系。

/* 11 */  小女捨身救父,御醫妙術得傳後人

  淳于意是西漢時期的名醫,他在年少時十分喜歡醫術,曾跟隨公孫光和公乘陽慶學醫,公乘陽慶還將黃帝、扁鵲的《脈書》傳授給他,並教其五色診法。

淳于意學成出師後一直雲遊四方為人治病,由於他醫術聞名,所以經常被請到宮中為王侯貴族治病。


養 生 貼 士
  
從面色判斷五臟健康狀況的五色診法

  五色診法是中醫最常用的一種診斷方法,正常人的面色是紅黃相伴,有光澤。但由於個體的差異,所處地區的不同,以及季節、氣候、環境等的差異等會有所不同。比如人的面色在春天偏青,夏天偏紅,長夏偏黃,秋天偏白,冬天偏黑。五色診法就是根據人的面部顏色來判斷人身體的病證。
中醫認為人的面色能夠反映出髒腑氣血的變化,並將面色分為青、黃、紅、白、黑五種,根據五行學說,五色對應於五臟,青為肝,黃為脾,紅為心,白為肺,黑為腎,因此從面色的變化可推測到五臟的病變。青色一般見於肝膽及經絡病證,黃色多數脾胃虛弱,紅色則多為陽盛熱斥之證,白色一般是氣、血、津液病證的表現,黑色則跟心腎疾病相關。而每一種面色中也還有更為具體的區分,再根據具體的顏色來對病人的病證做出基本判斷。

  漢文帝劉恆時,淳于意因為得罪了權貴,被抓到長安問罪,依照當時的法律,淳于意所犯的罪是要被處以殘酷的分解肢體的肉刑,淳于意只有五個女兒,在押解他去長安的路上,女兒們哭送父親,這一哭讓淳于意心煩意亂,仰天長嘆道:“為什麼偏偏生的都是女兒,在這種時候,只知道哭,卻沒辦法幫我去找找門路,唉,看來這回是死定了。”
就在這時,淳于意的小女兒緹縈表現得非常勇敢,她堅持要跟隨父親到長安,希望能夠有機會營救父親。
到了長安,緹縈給漢文帝寫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上書替父親求情。
她寫道:“我父親一生行醫,兢兢業業,一直非常受人稱頌。現在他雖然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按律應該處以肉刑,但是人死了就不能復生,況且連肢體都要被切斷,那麼即使現在父親想改過自新,也再沒有機會了。
我一個小女子,身份卑微,甘願去官府做奴婢,來為父親抵罪,只求皇上給父親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緹縈的上書情真意切,漢文帝讀後非常感動,最終赦免了淳于意,並且也沒有讓緹縈去做奴婢,漢文帝還下詔從此廢除面部刺字、割鼻、斷足等三種酷刑。
緹縈的捨身救父令人欽佩,更可貴的是,因為她的英勇行為,使得淳于意的醫術能夠得以更廣泛地流傳。

  漢文帝在赦免淳于意的同時,下詔讓淳于意將自己治療的各種病案整理上報,並且傳授自己的醫術,於是就有了最早的病歷記錄——“倉公診籍”。
淳于意在診籍中記錄了給宮廷王侯及其家屬、官吏、隨從等診病的25個案例,在案例中,詳細記載了病患的姓名、職業、籍貫、病名、脈象、病情、治療方法、所用藥物、治療效果等等,更值得稱讚的是在這些病歷中,他還毫不隱瞞地記錄了治療的效果,對於醫治無效而死亡的,也會明確寫明,並客觀地分析治療失敗的原因,表現出一個醫家科學嚴謹的誠實態度。

  淳于意對於當時醫學的另一個貢獻是傳授弟子。漢代時流行禁方,禁方是指由名醫自己開發出來的具有非常功效的藥方,這些禁方始終被掌握在少數的名醫手中,必須傳給自己的弟子。名醫的弟子一般要經過拜師後,並向老師鄭重承諾不會隨便外泄,才可能得到老師的禁方。
名醫之間的各種禁方不會互相交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醫術的發展。
淳于意也屬其中一個禁方的代表流派,淳于意在學醫時也得到了老師公乘陽慶的禁方,不過他沒有秘而不宣,而是把自己畢生的經驗一下子傳給了六位弟子,由於跟隨淳于意學習的時間不同,他們分別得到了淳于意的部分醫術。
比如臨淄的宋邑跟淳于意學了一年多,淳于意教授給他診五臟之脈的方法。之後濟北王又派遣他的御醫高期、王禹跟淳于意學習經脈術。川王時又收馮信為徒,教授了論藥法,定五味及和劑湯法等等。
另外還有一個徒弟杜信,跟他學習了兩年的脈學。後有臨淄的唐安來學五色診法等,還沒有完全學成,但是由於也算是淳于意的高徒,所以回去後齊王也讓他做了身邊的御醫。淳于意是秦漢時期有記載的收徒最多的人,他的醫術和醫德都令人欽佩。


/* 12 */  女御醫施毒手加害皇后

  淳于衍是史上有記載的女侍醫,其天資聰慧,在民間行醫中積累了很多經驗,精於切脈,通曉醫藥,有人甚至稱她是“女中扁鵲”。
不過這個本來可以名垂千古的女御醫,卻因為利慾熏心而喪失了醫德,最終成為在中國御醫史上一個讓人唾棄的醫生。

  史載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叫許廣漢的侍衛,他有一個女兒叫許平君。許廣漢本來在宮中混得不錯,有一次不小心把別人的馬鞍放在自己的馬背上,違反了宮廷的規矩被罰宮刑,做了太監的許廣漢對皇帝始終忠心耿耿,仍然還是受到重用。
但在一次宮中政變平定後,許廣漢奉漢昭帝之命搜查叛亂者的證據,因為失職再次受罰,這次被遣去掖庭服役三年。
漢武帝“巫蠱之禍”時,後來的漢宣帝劉詢才剛出生幾個月就被打入牢獄,之後漢昭帝即位,赦免了劉詢,劉詢也被遣到掖庭,許廣漢和劉詢在掖庭結識,並將女兒許平君嫁給了落魄的劉詢,不曾想時來運轉,昭帝死後,劉詢竟然成了帝位繼承人,而許廣漢的女兒許平君也因此成了皇后。

  許皇后被冊封後,遭到當時權臣霍光的夫人顯的嫉恨,顯一直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成為皇后,於是在許皇后懷孕的時候,她就開始打起了壞主意,當時淳于衍正好被選入宮中做女御醫,專門侍奉懷有身孕的許皇后。
淳于衍的丈夫在宮廷裡做侍衛,地位低下,而淳于衍認識顯,兩人關係還不錯,所以她的丈夫就托她向顯求情,讓顯在大將軍前為自己美言兩句,好得到升職。
淳于衍見到顯之後提出了請求,顯一聽非常痛快地答應了,說這件事情很容易,她肯定幫忙,接著她又對淳于衍說,正好我也有一件事情想拜託你來做。淳于衍趕忙問是什麼事情,顯說,是想讓你幫助我的女兒,這件事只有你能幫得上忙。
這幾天許皇后身體虛弱,御醫們肯定要給她開一些補藥,如果你能在皇后的藥裡下毒,皇后死後,我女兒就能被封作皇后了,以後肯定讓你享盡榮華富貴。
淳于衍聽到顯的一番話,剛開始也嚇得半死,她推說,藥是和其他御醫一起煎的,而且也得有人先嘗之後才能端給皇后,根本沒有辦法下手。顯又說,這件事如果想做就肯定能成,再說有我丈夫霍將軍做後台,誰敢拿你怎麼樣?就怕你不敢做。
淳于衍在顯的威逼利誘下只好答應,她把一種毒性很強的草藥附子搗成碎末,進入宮中,在給許皇后喂藥的時候,偷偷把附子和其他藥丸混到一起給許皇后喝下,許皇后喝了之後感覺頭又脹又痛,就問淳于衍藥是不是有問題,淳于衍敷衍說怎麼可能有問題呢,都是御醫們一起開方制的藥,不久許皇后就中毒身亡了。
  

方 藥 解 析

中藥附子是孕婦絕對禁用的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旁生塊根。中醫認為,附子有回陽補火、散寒除濕的功效。
其藥性峻烈,多用於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等危急重證。
生附子的毒性是比較強的,臨床應用的附子大多是經過專門的工藝炮製的,以去除其毒性而保留其藥性。
附子毒性來源於其中含有的烏頭鹼,如果服用不當,很容易中毒,主要表現為口脣、肢體發麻,噁心,嘔吐,心慌,氣促,煩躁不安,甚至昏迷、抽搐,嚴重者心跳、呼吸暫停。因此在使用附子時用量要嚴格把握,而孕婦是絕對禁止使用的。

  許皇后死後有人上書御醫服侍皇后不利,把淳于衍和其他御醫都抓了起來,顯怕事情敗露,只好把事情原委告訴了丈夫霍光,霍光雖然也埋怨夫人做事莽撞,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幫著一起隱瞞,於是他向皇上求情赦免了淳于衍及其他御醫。
此事過後,霍光的女兒也順利地當上了皇后,而淳于衍則得到顯的很多賞賜,過起榮華富貴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長,霍家在一次宮廷政變中被誅滅九族,淳于衍陰謀毒害許皇后的事情也就此暴露,因此也招致了殺頭的厄運。



/* 13 */  郭玉體會的御醫“四難”
  郭玉在東漢漢和帝時擔任太醫丞,是當時非常出名的醫學家。

郭玉的師祖是一位醫學隱士,在四川涪水一帶以釣魚為生,世人稱為“涪翁”,他以行乞為生,遇見患病的人,就會出手相救,最出眾的是針灸和砭石治療,常常是一針就見效。

曾著有《針經》、《診脈法》傳於世。後來程高拜涪翁為師,學成後也成為一代名醫,郭玉早年拜程高為師,從程高那裡學到了辨別三陰三陽的脈象,研究用陰陽變化來診斷治療的方法。

1993年在四川省綿陽市永興鎮雙包山發掘出土了一件裹有黑色重漆的小型木質人形,其上有紅色漆線的針灸經脈循行徑路,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標有經脈流注的木質人體模型。

針灸木人出土地就位於涪江之畔,即漢代的涪水,專家分析這套針灸木人很有可能是涪翁這個流派傳授醫術的教具。

  郭玉非常擅長診脈,做太醫丞以後,給皇帝及宮中貴人們治病都非常有效。

有一次,皇上想試試郭玉的診脈技術到底有多厲害,派人把郭玉召來,說要讓他給宮裡的宮女診診脈,皇上命人找來幾個妃子,又在宮中找了一個手很像女人的男子,讓他也混在宮女中,他們都伸出手讓郭玉來診。

郭玉一個個把脈之後,就抓住那個男子的手說,脈有陰陽之分,這個人的脈象異常,不像是女人。郭玉精準的診脈,讓皇上讚嘆不已。

  郭玉在醫術上的高明毋庸置疑,不過有時候在為貴人治病的時候,卻不能很快獲得療效,有一次,皇帝讓生病的貴人換上普通百姓的服裝,叫郭玉到一個簡陋的住處去給他治療,結果,郭玉手到病除。

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差異呢?郭玉總結出“四難”,他說,給尊貴的人看病,由於他們地位高貴,我經常會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為他們治療的時候,他們經常會自作主張而不信任醫生,這是一難;他們經常忽視對身體的悉心保養,這是二難;他們身體羸弱,不能承受藥力,這是三難;他們又貪圖安逸,不思勞作,這是四難。

因為這四難,醫生在給他們治病的時候就會縮手縮腳,不敢大膽治療,而且害怕治療不好引致自身的災禍,所以治療的時候比較保守,反而影響了療效。可見,再高明的醫生如果面對的是萬人之君,都會產生心理壓力甚至是恐懼心態,而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這恐怕是每個御醫都難以避免的心理障礙。

  郭玉所師承的,也是當時禁方的一個流派。不過他在宮中一直做太醫丞直到老死。郭玉沒有傳授弟子,而且也沒有著作傳世,這個禁方的流派也就後繼無人了。


/* 14 */  北周御醫職位劃分最細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朝代更替頻繁,大部分醫療制度基本沿襲秦漢,都是設太醫令來統一管理,其下根據職責也設有藥典御、尚藥監等。

南北朝時期建立太醫署,具有醫藥行政管理的職能。其中北朝的北周仿周代的建制,分職比較細,設有太醫中大夫和太醫下大夫,下面又設太醫丞、中藏藥丞、尚藥局丞、小醫下大夫等職,協助太醫令做行政管理工作。

而具體的醫生也分為侍醫、御醫、侍御師、小醫上士、小醫中士、小醫醫正、瘍醫上士、瘍醫中士、瘍醫下士、醫正上士、醫正中士、醫正下士、食醫下士、主藥下士等等,屬於天官。獸醫上士、獸醫中士、獸醫下士,屬於夏官。

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類別中都有不同的官階區分,這更加有利於對醫生醫療業績的評定及官職的升遷。


/* 15 */  太醫博士執掌醫學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太醫令秦承祖,在針灸方面非常出名,而且著述很多,宋文帝時,他向皇上奏書,申請設立醫學,進行醫學教育,他的奏書獲得批准,從此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由官方興辦的醫學教育,打破了在此之前以師徒傳授和家族相傳的醫學教育模式,能夠培養出更多的醫學人才。

北朝的時候還出現了“太醫博士”、“太醫助教”的官職,這裡的博士不同於我們今天的學位概念,而是相當於教授之類的教育職位,是在太醫署裡進行醫學教育的人。官辦醫學教育,使這個時期的醫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御醫人才輩出,這些名醫在醫術上獲得認可後,受到宮中的重用,並可以因此而加官晉爵,享受皇上的大量賞賜,社會地位極高。



/* 16 */  御醫主持官修醫書工程
  在南北朝時,還開始重視醫書的編撰,比較出名的包括劉宋時《宋建平王典術》120卷,北魏時李修《藥方》110卷,王顯《藥方》35卷,這些醫書多記載的是臨床實踐的病例,對於當時醫療技術的推廣有著積極的作用。

這三部醫書是官頒醫書的代表作,因為當時各地治病看病處方比較混亂,沒有相應的規矩,因此頒布這樣的醫書是對各地醫術的一個整理歸納,使各地在治療時就有了統一的參照標準。

由於編寫的內容非常繁雜龐大,一個人的力量難以勝任,所以都是由官府指派有名的御醫作為主持,像李修、王顯都是當時有名的御醫,由他們來邀請組織各方名醫,聚集在統一的地點集中一段時間大家一起編寫,由於都是名醫,在編書的過程中他們也會有很多交流,像是一次學術交流會。他們對各自收集的資料審核、篩選後還要精編,最終分卷成書。

這些書籍編輯完成後,會通過官府的行政渠道向各地統一頒布,要求各地都要以此作為規範,學習並應用於實踐,所以官府頒行的醫書比起個人的專著更有影響力。


/* 17 */  發明寸口切脈法,細分24種脈象

  王叔和是漢末至西晉年間最著名的御醫,關於他的籍貫有兩種說法。史書中記載王叔和是晉朝高平人,今天對於高平這個地方說法不一,一種說法說是在山東,一種則說是在今天的山西高平。而在山西高平曾出土過制藥的石窯以及制藥用的石臼、碾等工具,據分析這些很有可能是王叔和當年留下的,由此看來說王叔和是山西人可能更合理一些。

  王叔和曾做過曹操的專職侍醫,後來又當過王府侍醫、皇室侍醫,最後還升到太醫令。他學識淵博,非常喜歡鑽研,他對這個時期的醫學貢獻主要是他著述的《脈經》和整理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脈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研究脈學的書籍,前代的醫家雖然對脈學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卻始終沒有能夠總結歸納,對於脈學中涉及的脈象名稱、診脈方法等等都比較混亂,王叔和通過多年的行醫經驗,對診脈進行了非常細緻的規範。

首先對於診脈的方法,在古時,診脈的方法叫做“三部九候”,三部就是指人的手、足、腳,每一部下面又按照天、地、人分為三候,這樣一共九候,因此患者在接受診脈時就要從頭診到腳,過程十分繁瑣。

而王叔和創立了寸口切脈法,這種方法只需診斷病人的腕部,將示指、中指和環指放在病人腕部的寸、關、尺部位,由此可以診斷人體內臟的疾病,王叔和還提出了寸、關、尺三部脈與髒腑的關係:右手的寸部可診斷肺和大腸的疾病,關部可診斷脾胃的疾病,尺部可診斷命門和三焦的疾病;左手的寸部可診到心與小腸疾病,關部可診到肝膽疾病,尺部可診到腎和膀胱的疾病。

這種寸口診脈法確立後,後世的醫家一直沿用至今,所以王叔和在診脈方法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切脈在古代是醫生了解病情最重要的手段,但是由於是用手來感覺,可能每個人感覺都會有所誤差,而這個誤差可能就會釀成大禍。所以王叔和在細分脈象時,對相似的脈象如何分辨做了系統的描述。

他首先確定正常的脈象,即平脈的概念,這通常是以醫生的呼吸來計算,一呼一吸,脈搏跳動四次,相當每分鐘70次左右,這是正常的脈搏速度,平脈的特點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緩有力,節律均勻。

與平脈做比較,王叔和又細分出了24種脈象:浮脈、芤脈、洪脈、滑脈、數脈、促脈、弦脈、緊脈、沉脈、伏脈、革脈、實脈、微脈、澀脈、細脈、軟脈、弱脈、虛脈、散脈、緩脈、遲脈、結脈、代脈、動脈,對每一種脈象,王叔和描述得十分細膩,同時言簡意賅地準確指出診脈時的感覺,特點非常鮮明,就像口訣一樣,比如說到“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表明其脈搏顯現在淺表的部位,“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是一種圓滑的感覺,氣實血涌,往來流利,這種脈象屬於實熱。

婦女如果沒有病,卻有滑脈,則可能是懷孕的徵兆。

王叔和還特別提出了相似的脈象,諸如浮脈和芤脈相似,弦脈和緊脈相似,沉脈與伏脈相似等等,他也指出了相似的脈象如何區分,比如沉脈和伏脈,前者輕按不容易探到,需要重按才能摸到,而伏脈則要極重才能按到。提出相似的脈象,並加以仔細區分,可以使醫者在診脈時注意到這些細節,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在《脈經》中,王叔和還提出了季節、氣候變化對脈象的影響,人體在春、夏、秋、冬四季,由於生理適應環境的變化,脈象也會有所變化,王叔和總結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四季脈象特點,就是說春天的脈象微弦,夏季的脈象微洪,秋季的脈象微浮,冬季的脈象微沉。

如果在某個季節出現不該出現的脈象,也會提示人體生病。

對於脈象的診斷,王叔和還提出了因人而異的論點,就是不同性別、年齡、體質以及不同體形的人,脈象也是有區別的。比如肥胖的人,脂肪較厚,脈自然會沉一些,瘦人則浮一些;婦女的脈象多細一些,小孩的會快一些,老人的會弱一些。

王叔和的《脈經》,在唐代還曾作為太醫署裡醫學教育的必修課目。

《脈經》不僅在國內廣為流傳,其影響力還遠及日本、阿拉伯等地,這些地方對脈學的認識和研究都是建立在《脈經》基礎上的。

  王叔和的另一個貢獻是整理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是東漢時期的醫學巨著,那時候書都是寫在書簡上,加上連年戰爭,書籍很難留存。

王叔和做太醫令時,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四處收集整理《傷寒雜病論》的書籍原稿,最後終於把原書的大部分書稿都收集完整,並著手進行編輯整理,在修復原書的過程中,王叔和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其中《傷寒論》主要是記錄各種傷寒病證的治療方法,而《金匱要略》則是各種疑難雜症的治療。

雖然後人認為他對原著進行修改可能有悖張仲景的初衷,但是如果沒有王叔和的整理編輯,這本醫學名著可能會永遠遺失,正如清人後來所說:“苟無叔和,焉有此書?”所以無論怎樣,王叔和都是功不可沒的。


/* 18 */  徐氏家族——名醫輩出的御醫世家(1)
  雖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有了官辦的醫學教育,但是世襲的醫學家族仍然存在,徐氏家族七代當中就出了十二位名醫,而且其中徐道度、徐文伯、徐成伯、徐之才、徐之范都曾進入宮廷,有的進入太醫署任職,有的還被皇帝封為高官,得到皇帝的器重,經常要給皇帝及皇族治病,醫道十分精湛。

延 伸 閱 讀
  《南史·列傳二十二》原文選讀
  宋後廢帝出樂游苑門,逢一婦人有娠,帝亦善診,診之曰:“此腹是女也。”問 文伯 ,:“腹有兩子,一男一女,男左邊,青黑,形小於女。”帝性急,便欲使剖。文伯惻然曰:“若刀斧恐其變異,請針之立落。”便瀉足太陰,補手陽明,胎便應針而落。兩兒相續出,如其言。徐家從醫基業的創始人徐熙,曾做過南朝宋濮陽太守,後來跑到秦望山做了個隱士,有一天他遇到一位道人,道人留給他一個葫蘆,告訴他:“你的子孫應該用道術來救人,而且會盡享富貴。”徐熙打開葫蘆,裡面竟是一卷《扁鵲鏡經》,於是他精心研讀,不久醫術就名震天下。

  徐熙的兒子徐秋夫秉承父業,也成了一位有名的醫家,傳說竟還給鬼治過病。徐秋夫的兩個兒子徐道度和徐叔響,醫術也十分出色。

  徐道度內外科都很擅長,但是他腳有點毛病,走起路來不太方便,宋文帝為了讓他給皇子看病,就允許他乘著小車入宮來看病。經徐道度治療的病患,都是手到病除。

宋文帝曾感慨說:“天下有五絕,都出於錢塘一帶。”這裡的五絕就是當時善彈琴的杜道鞠、擅長詩文的范悅、善於模書的褚欣遠、善於圍棋的褚胤,另一絕就是擅長療疾的徐道度。

徐道度著有《療腳弱雜方》,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治療腳氣病的專著。

徐叔響,對針灸、小兒科、本草學等都有研究,且著述豐富。 到徐家第四代,徐道度有一子徐文伯,徐叔響有兩子徐嗣伯、徐成伯,這三個人的醫術也是聲名顯赫,頗多成就,讓徐氏家族的醫名進入巔峰時期。徐文伯一直都在帝王身邊做御醫,有很多治療病證的絕招。

宋孝武帝時,路太后突然肚子疼痛難忍,其他御醫都束手無策,叫來徐文伯,徐文伯診脈後說:“太后的病應該是石搏小腸。”即我們現在所說的膽結石、泌尿系統結石之類的疾病,之後徐文伯用了消石湯進行治療,太后很快排出了結石,肚子也就不疼了,太后因此封賞了徐文伯。

宋明帝年間,有一個宮女患有腰痛,疼的時候還會牽連到心臟,病證一發作就會氣息欲絕,其他醫生認為是“肉 ”,可能宮女肚子裡有異物,而徐文伯認為是“發”,是由頭髮引起的病證。於是用油催吐,結果這個宮女真的吐出了像頭髮樣的物體,而且竟然有三尺長,吐後病就痊愈了。

還有一次,徐文伯隨南朝宋後廢帝劉昱出去遊玩,遇到一個懷孕婦女,劉昱也略通醫術,為了顯示自己的診脈技術,他讓徐文伯和自己一起給這個孕婦診脈,劉昱診後說:“這個女子懷的是女孩。”

接著他讓徐文伯診,徐文伯診脈後說:“她的腹中是兩個胎兒,一男一女,男的在左邊,女的在右邊,男孩又青又黑,比女孩還小。”

劉昱不相信,這個殘忍的帝王為了證實誰對誰錯,竟然要剖開孕婦的肚子來看個究竟,徐文伯趕緊攔住,對劉昱說,我可以用針灸就讓她很快生下孩子,於是徐文伯在孕婦的足太陰經和手陽明經兩處施針,胎兒真的很快就生出來了,正如徐文伯的判斷,果然是一男一女兩個孩子。

  徐叔響的兒子徐成伯,也是深得當時帝王重用,北魏獻文帝聽說他本領了得,於是把一個病人安排在帳幕後面,不讓徐成伯看到病人,只讓徐成伯隔著帳幕給病人診脈,徐文伯診過之後,竟然也能明確地說出病人的病情,甚至對病人的臉色以及得病的癥狀都描述得很準確,獻文帝對他的醫術大為讚賞,給他加官晉爵,並讓他跟隨自己身邊。

後來的孝文帝在外出巡遊時,突然染上重病,徐成伯日夜兼程趕到孝文帝身邊,為他精心診治,使得孝文帝痊愈,為此孝文帝在舉辦筵席時,特意安排徐成伯坐上座,並向文武百官講述徐成伯用高超醫術救治自己的功績。

徐成伯非常善於養生,還熱衷於煉制長生丹藥,曾經隱居嵩山一年,為皇帝煉制延年益壽的金丹。他自己也經常服用養生藥丸,所以到八十歲時,鬢發還沒有白,精力仍然十分充沛。

  叔響的另一個兒子徐嗣伯也是治療疑難雜症的高手,南齊的一個將軍因為有怕冷的毛病,當時比較流行煉丹服石,這個大將軍就服用了五石散,是用紫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白石英、硫磺等五種石藥炮製的丹藥,以為可以治好自己的寒證,哪料到,服用之後,反而更怕冷了,徐嗣伯採用了十分獨特的療法:在冰天雪地裡,讓大將軍赤身坐在冰冷的石頭上,然後讓人用一桶桶冷水從大將軍的頭上往下澆,這一桶桶水澆在大將軍身上,簡直是寒冷徹骨,大將軍被澆得昏厥過去,旁邊的家人實在看不下去,趕緊叫徐嗣伯停手,可是徐嗣伯說,如果想治好大將軍的病,你們就不要多管,我自然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

澆了一百多桶冷水之後,大將軍開始能動了,背上還開始冒熱氣,再過一會大將軍坐起來要喝涼水,就這樣,大將軍的寒證讓徐嗣伯用這種罕見的治法治好了。


/* 19 */  徐氏家族——名醫輩出的御醫世家(2)

  徐家的第五代,又有徐文伯的兒子徐雄和徐成伯的兒子徐踐承襲家業,也比較有名氣,只是稍遜父輩。徐家第六代的徐之才、徐之范又給徐家醫術帶來了一代輝煌。徐之才的行醫故事我們下面還會著重講到。徐之范也曾任北齊尚藥典御,官至太常卿,也是在皇宮中有名的醫生。

  徐家第七代,較為知名的醫生是徐之范之子徐敏齋,他博學多才,也頗有成就,不過自此以後,徐氏家族的醫學成就也漸漸走向沒落。


/* 20 */  能言善辯的乖巧御醫

  徐之才是前面我們提到的徐氏家族第六代傳人,可以說,他是徐氏家族七代名醫中最出色的一位,他曾經侍奉過梁國魏帝、東魏孝靜帝、北齊文宣帝、北齊武成帝等多個皇帝,在每個皇帝面前都能十分受寵,足見他醫術高明,而且對於如何侍主也是很有心得。

  徐之才從小聰慧可人,十三歲就被招為太學生,粗通禮、易,被人稱為“神童”。

再大一些,他博覽經書,又知曉天文,特別是醫藥,得了家傳,更為精通。他不但醫術出名,而且口才也非常好,在帝王面前非常知道討好。

  北齊武成帝長了顆“牙”,就是所謂的智齒,問身邊的御醫怎麼回事,因為長智齒是個平常的事情,於是尚藥典御鄧宣文就以實相告,結果武成帝非常生氣,命人把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鄧宣文打了一頓。

然後又叫來徐之才,讓他說怎麼回事,機靈的徐之才趕緊上前拜賀說:“恭喜皇上,皇上長的是智齒呀,長智齒的人都會聰明長壽!”結果武成帝龍心大悅,立刻給了徐之才很多賞賜。

  後來武成帝得了一種怪病,老是覺得精神恍惚,幻覺迭出,他時常看到空中有一團五色物,過一會兒這團五色物又變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美少婦,而且高有數丈,再過一會兒美少婦又變成了觀世音菩薩。

武成帝整日被這些幻覺纏繞,十分痛苦。徐之才給武成帝看過之後,說皇上這是由於“色慾過度,大虛所致”,因為武成帝貪戀酒色過度,造成身體十分虛弱,才會產生幻覺。

徐成伯應用一些滋補的湯藥,這些湯藥服用過後,武成帝開始感覺這些幻覺變得遠了一些,再過了一段時間,就看不到美少婦了,只看見五色物,繼續服用湯藥後,幻覺慢慢消失了。

不過成武帝的病是因為沉迷酒色所致,所以經常還會復發,每次復發,武成帝就要把徐成伯召來醫治,治療一段時間後,病情逐步穩定。徐之才就被派到外地當差,不曾想,武成帝再次犯病,這次徐之才趕緊往回趕,但是終於沒有來得及趕上,武成帝在他回來的前一天就不治而死了。

  北齊武明太后生病,召徐之才的弟弟徐之范進宮給太后看病,回來後徐之范告訴徐之才一個童謠,徐之才根據這個童謠進行拆字,並且依據自己以前給太后看病的情況,預測武明太后不久就將不治而死,果然不出他所料,武明太后沒過多久就死了。

  此外,徐之才在藥劑學、婦產科上也有很深造詣,曾撰修《雷公藥對》與《藥對》,把藥分為宣、通、補、瀉、澀、滑、燥、濕、輕、重十劑,根據這些藥物的屬性,他們治療的病證也是不同的。

如宣劑可治療瘀塞不解之證,如生薑、橘皮等。通劑可以幫助滯氣下行,通草、防己屬於這類。補劑可以補益身體的虛弱,如人蔘、羊肉等可以補虛。燥劑,能夠吸收濕邪,消除腫痛,如桑白皮、赤小豆等等。

徐之才歸納的這些藥材與疾病的關係,為後人在用藥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徐之才還提出孕婦逐月養胎法,提出在懷孕的各個階段,要注重飲食調攝,注意勞逸適度,講究居住衣著,重視調理心神陶冶性情,施行胎教等,這些有關孕婦調理、胎教的觀點都是創造性的。

  徐之才相當高壽,80歲才去世。他還著有《家傳秘方》、《小兒方》、《明冤家錄》等書,不過都沒有流傳下來,他有兩個兒子,但是在醫術上都毫無建樹。


/* 21 */  慘遭殺戮的御醫們

  這裡要講到的是這個時期御醫中的幾個倒霉蛋,他們有的因為心術不正,犯下罪行;有的是因為命運不濟,侍主無功,最後都得到了同一個結局:慘遭殺戮。

  先說說程據,他在晉武帝司馬炎時做了太醫令,程據為得到皇帝的寵愛想盡辦法,他曾經十分滑稽地向晉武帝進獻了一件用雉雞頭做的裘衣,結果晉武帝不但沒有嘉賞他,而且認為是奇裝異服,不符合祖宗的禮數,命人燒掉了裘衣。

晉惠帝司馬衷是個有點弱智的皇帝,無法親理朝政,所以朝中的大權掌握在皇后賈南風手中,賈皇后因此胡作非為,程據為了討好賈皇后,竟然不惜與之私通。朝廷忠臣看到賈皇后行為如此不檢點,而且恣意妄為,都十分憤怒,於是他們商議要迎回太子司馬,廢掉賈皇后。

賈皇后知道這個消息十分害怕,就暗中命令程據利用太醫的便利,設計加害太子司馬。程據製成巴豆杏子丸,想乘機放到太子的食物中毒死太子。

好在太子司馬十分警覺,一直都是自己煮飯,使得程據一直沒有機會下手,最後情急之下,程據派了個親信混到太子家中,用藥杵打死了司馬。事情敗露後,程據終於難逃一死。

  西晉齊獻王司馬攸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弟弟,司馬攸為人忠厚,又有才幹,因此深得朝中大臣的擁戴,而晉武帝司馬炎忌妒心很重,看到群臣對司馬攸如此景仰,生怕司馬攸勢力漸大,篡奪自己的皇位。

所以就想把司馬攸派到邊遠地方,以了卻自己的心病。司馬攸心知司馬炎的用意,一直推脫身體不適而沒有成行。

但司馬炎還是堅持要他去,一來二去,司馬攸因為心中激憤結果真的生了病,司馬炎就派了御醫前去診視司馬攸,而御醫們只知道揣測晉武帝的用意,生怕回去被皇上責罵,明明司馬攸重病在身,御醫們卻稟報皇上說司馬攸並沒有什麼大礙,於是晉武帝更加懷疑司馬攸是故意不去,所以再次下令讓司馬攸盡快啟程赴任。

無奈的司馬攸只好帶病出發,結果在路上沒走幾天就咳血而死。為了掩蓋自己的不良用心,司馬攸死後,晉武帝也依律處罰了給司馬攸診病的御醫們,將他們全都斬首。

  但是有的時候,即便是認真求實地治病,由於皇帝的性情變數,御醫也難逃一劫,這只能歸咎於命運了。晉穆帝時候的前秦主苻生,脾氣十分暴躁,素來以嚴酷刑法治國,因為他是個獨眼,所以特別避諱別人說跟殘缺有關的字眼,一旦令他不高興,就難有活命。

程延是苻生時的太醫令,是一位慘死在苻生手裡的可憐御醫。史載關於程延的死有兩種說法,《晉書》中記載的是苻生讓程延做安胎藥,苻生問藥裡面的人蔘是不是加得太少了,程延當時回答說:“雖小小不具,自可堪用。”

意思是說藥量雖然少,但是足夠用了。程延萬萬沒想到,他隨口說出的“不具”一詞,正是犯了苻生的避諱,苻生馬上認為程延是在譏諷自己的眼睛,一怒之下,先挖去了程延的雙眼,然後又殺了程延。

在《通鑒紀事本末》中,記載的又是另外一個故事,說苻生特別喜歡吃棗,有一天突然覺得肚子不舒服,就讓程延來看是怎麼回事,程延看過之後,就對苻生說,皇上得的不是什麼大病,就是吃棗吃得多了一些,才感覺脾胃不適,雖然程延說得十分準確,但是心胸狹窄的苻生聽了卻十分不悅,說:“你又不是聖人,怎麼知道我吃了棗!”說完竟然下令把程延給殺了。

這個生不逢時的太醫令無論是怎麼被殺的,都讓人感到侍奉一個昏君的御醫是多麼的可悲!


/* 22 */  敢下猛藥、敢說真話的御醫姚僧垣

  梁武帝的御醫姚僧垣,他父親曾患病多年並因此多年研習醫藥,後來傳授給他,漸漸的姚僧垣也在醫術上有了名氣。他經歷了南北朝以及隋朝幾個朝代,也是一位難得的御醫。梁武帝本人也很喜歡醫藥,經常召姚僧垣入宮探討,還曾經對他進行面試考核,看看他的醫學理論究竟如何,結果姚僧垣對答如流,令武帝十分欣賞。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連年的征戰中身體越來越差,有一天,突然不能說話,眼瞼下垂,遮住眼睛而看不見東西,還有一隻腳也縮短了,無法行走,從這些癥狀看,武帝得的是中風。

請來姚僧垣看過,姚僧垣認為皇上得的病涉及五臟多個器官,不能一下子全都治療,要一個一個地治,於是他按照輕重緩急,先用藥治療語言功能,待皇上能夠言語自如,就開始治療眼部的疾患,最後再治療腳,這樣循序漸進地治療,武帝的病逐漸痊愈了。

  姚僧垣對於不同體質的病人,在診病時也有獨到之處。

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因為身體發熱,想服用大黃,姚僧垣根據當時梁武帝身體虛弱的情況,認為如果服用大黃會不利於身體,所以勸說梁武帝不要服用,但梁武帝不聽,最後還是服用了大黃,過了不久,病情就加重了。

後來梁元帝蕭繹突然感覺心口發堵,疼痛難忍,召集御醫來會診,御醫們都說,皇帝乃是至尊的身體,不可用猛藥,應該用一些藥性平和的藥物慢慢調養,但是姚僧垣卻說:“皇上的脈象洪而實,表明體內有宿食郁積不下,因此要用大黃這樣的猛藥來通便,否則就無法治愈。

”元帝信任姚僧垣,按照他的處方吃了藥,果然排下了宿便,病也就好了。同樣是大黃,用與不用,都是要根據病情來定,姚僧垣深諳其中的奧妙。

  北周時文宣太后臥病不起,御醫們眾說紛紜,不知如何是好,姚僧垣被高祖叫來詢問他的意見,他說我也沒有什麼過人的本領,只是看的病人多,經驗可能多一些罷了。

現在太后的病情,確實令人擔憂,恐怕已經沒有治愈的機會了。不久,太后就去世了。姚僧垣面對皇帝,敢於直言太后的真實病情,確實令人敬佩。

  姚僧垣著作有《集驗方》12卷,《行記》3卷,他在治病過程中積累的經驗都收集整理於這些書中。



/* 23 */  碑文居然是醫書

  褚澄是南北朝時期一個有名的醫生,他家族顯貴,一直都做高官,但是由於他精通醫術,因此也常常進入宮廷看病。南齊高帝蕭道成的兒子生了急症,高帝叫褚澄來醫治,經過褚澄的治療,很快就好了,因此得到高帝的重用。

有一次,褚澄在官府中看到一個來辦事的李某,他看了看李某的面相,然後對他說,你得了很重的疾病。李某很驚訝,點頭說:“是啊,我以前得過一種怕冷的病,到現在已經有五年了,一直治不好。”

褚澄於是給李某把脈,並告訴他:“你得的不是冷疾,也不是熱疾,而是吃白瀹雞子過多了。” 白瀹雞子是一種浸煮過的雞子,李某吃完一劑褚澄開的藥,就吐出一物,內有一雛雞,等吃完藥,李某前後共吐出了13頭雛雞,病也就此好了。

  褚澄對醫學最大的貢獻是寫了一部《褚氏遺書》,他死的時候將這部書的內容刻在了自己的碑文上,希望能夠流傳後世。果然,在唐朝時,褚澄的墓被人發現,墓碑上的《褚氏遺書》被唐代的醫學家編輯整理成書而流傳了下來。

《褚氏遺書》分為十篇,包括受形、本氣、平脈、津潤、分體、精血、除疾、審微、辨書、問子,涉及的內容很廣泛,在書中,他闡述了氣、血、精、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認為如果人體的陰陽二氣失調,就會生百病。

在疾病治療上,褚澄強調辨證治病,根據疾病的部位和性質來治療,提倡用藥少而精,並應根據個體的差異來用藥,健壯的人用藥就要多一些,虛弱的人則應該減少藥量。

  褚澄書中記載關於生育的理論也很多,闡述了生育的年齡、胎兒的形成、生男生女的原因以及遺傳等論點,這些觀點在今天來看不算什麼,但是1500多年前能夠提出這些論點,實在是十分難得的。

在書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建平孝王的妃子很多,但始終沒有生下皇子,孝王心中著急,又選了很多尚未成年的民家子女入宮,也還是沒有生子。

他就問褚澄怎麼回事,褚澄回答說:“男女的結合,一定要選擇適當的年齡。雖然男子在十六歲精氣已通,女子十四歲就月經來潮,但此時並未發育成熟,到了男子三十、女子二十這個年齡之後,男女的陽精和陰血才真正發育成熟,此時結婚才能順利受孕,而且孕育出的孩子也會天賦很高,身體強壯。

通過這個例子,褚澄闡述了早婚早育不可取的觀點。褚澄還有另一部著作叫《褚氏雜藥方》,不過這本書沒有《褚氏遺書》那麼幸運,早就散失了。


/* 24 */  一脈知生死,一脈知男女

  李修、王顯、周澹也是這個時期的御醫中出類拔萃的人物,李修、王顯主持編寫的官頒醫書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同時他們在治療上也是卓有成效。

 李修自幼跟隨父親學習醫術,後來他離開父親,自己行醫,到北魏時進入宮廷做了御醫。

孝文帝時,文明太后經常身體不適,就常常召李修給她醫治,李修用針灸和中藥治療效果很好,因此深得孝文帝和文明太后的賞識,賜給他“車服第宅”,並賜他號為“鮮麗”。

李修的診脈技術也非常厲害,他診脈不但可以判斷出疾病,而且能夠預測出病情會怎樣發展。

當時有一個前朝的元老咸陽公高允,已經有一百歲了,但是精神仍很矍鑠。孝文帝和文明皇后非常看重這位長壽的元老,經常讓李修給高允診脈,了解高允的健康情況,有一天,李修診完脈稟告文帝說,高公的脈氣已經衰竭,元氣已經很微弱,恐怕不久就會辭世。果然,沒過多長時間,高允真的老死了。

  王顯出名是因為給文昭太后診脈。在文昭太后剛懷孕時,出現一些妊娠反應,但是當時文昭太后並不知道自己懷孕了。太后經常做一個怪夢,老是被這個夢纏繞、驚醒,因此得了心病。

王顯和徐成伯兩人當時都被召來給太后診治,徐成伯認為太后的病是微感風寒,用針灸和湯藥調理就可以了。而王顯診脈後則認為,太后並沒有什麼心疾,這只是懷孕生男孩的徵兆。

後來證明,文昭太后確實是懷孕了,而且生下了後來的宣武帝,王顯因此被召入宮當上了御醫,並一直照顧宣武帝的身體。宣武帝年少時經常患一些小病,都是王顯給他醫治調理,使他的身體逐漸強壯起來,王顯在宮中一直管理皇帝、太后以及太子的用藥。

宣武帝死後,朝廷的大臣怪罪於王顯,將王顯削官流放,從此王顯結束了御醫生涯,最後悲慘地死去。

  另一位比較有名的醫家是周澹,他曾擔任北魏的太醫令,北魏太祖拓跋當時迷戀道教,有個大臣向太祖進獻了服食仙經數十篇,於是拓跋設置仙人博士一職,立仙坊,將西山封閉起來,專門用來煉百藥仙丹,而且還讓一些被判死罪的囚徒試吃這些丹藥,不過都沒有效果。

負責此事的周澹因為需要四處去採集煉丹的藥物,覺得非常辛苦,曾試圖讓皇帝廢掉此事,他讓妻子收買仙人博士的小妾,從小妾口中得知仙人博士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並以此威脅仙人博士停止煉丹。

仙人博士無奈只好向拓跋請求辟谷,並獲得允許。周澹以為沒有仙人博士了,煉丹之事自然就不會再做,但是太祖痴心不改,又設煉藥官,繼續煉丹。由於煉丹屢次失敗,拓跋 也感到煉丹之事希望不大,漸漸才放棄。

拓跋之後,拓跋嗣即位,他患有頭暈的頑疾,經常頭暈目眩,周澹用藥把拓跋嗣給治好了,因此又受到拓跋嗣的器重,還被封為成德侯。


/* 25 */  為皇帝煉丹的“山中宰相”

  在魏晉時期,服食金石之風更為盛行,煉丹術也因此更加發展。服石與煉丹早在先秦時候就已經萌芽,在秦漢時期更加發展,秦始皇曾經多次派人去尋求長生不老的仙丹,漢武帝也曾經服食“玉屑”而求長生。

魏晉時期道教興盛,道教推行的神仙思想也是對煉丹術的一個推廣。陶弘景因為博學多識,對醫學研究頗深,在當時很有影響,得以在宮中做官,後來他辭官開始隱居生活,陶弘景與後來的梁武帝蕭衍有很深的交情,梁武帝起兵伐齊奪取政權時,經常會向山中隱居的陶弘景討教國家大事,請陶弘景為他出謀劃策,為此,陶弘景還得了“山中宰相”的雅稱。

  陶弘景10歲時就已經讀了葛洪的《神仙傳》,葛洪是當時最有名的煉丹家,受其思想影響,陶弘景也潛心於研究煉丹之術。梁武帝蕭衍稱帝以後,更加器重陶弘景,一直想讓陶弘景出山做官,但陶弘景始終沒有答應。梁武帝也是迷戀煉丹的皇帝,他賜給陶弘景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煉丹的原料,陶弘景就用這些原料煉出一種叫“飛丹”的丹藥,並獻給梁武帝。

  陶弘景在煉丹尋仙藥的同時,也傾心研究本草藥學,寫就《本草經集注》3卷,這本書是對《神農本草經》的一次總結和完善,記載的藥物種類達730種,按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等分為七類,除有名未用類,其他每類再分成上、中、下三品。

強調了藥物的性味、產地、採集、鑒別等內容,書中為區分藥物的寒熱性味,用朱點標注為熱,墨點標注為冷,無點則為平。

還總結了治療疾病的一些通用藥物,比如治療水腫的藥有大戟、甘遂、澤瀉、葶藶、芫花、巴豆、豬苓、葦根等,治療黃疸的藥有茵陳、梔子、紫草、白薇等。另外在書中還特別提出了藥物的配製、加工炮製方法。

  陶弘景還非常重視養生,他的另一本著作《養性延命錄》也是集合前人對養生保健的論點加以總結而成的,裡面很多的觀點對於現代的養生都非常有意義。

2 則留言:

路人甲 提到...

因為上古時代秦國在中原西方,應得見伐樹沙漠化之事,故留種樹之書。醫藥之書若焚,秦始皇得奇病找誰醫治?故留醫書。卜筮之書則牽涉上古中國乃巫文化起源,秦始皇既想求得長生不老之藥,除了上古巫官所留之記恐無從查起,故留之。此為推測不必當真

路人甲 提到...

因為上古時代秦國在中原西方,應得見伐樹沙漠化之事,故留種樹之書。醫藥之書若焚,秦始皇得奇病找誰醫治?故留醫書。卜筮之書則牽涉上古中國乃巫文化起源,秦始皇既想求得長生不老之藥,除了上古巫官所留之記恐無從查起,故留之。此為推測不必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