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07

歷代宮廷御醫檔案揭秘:御醫(中)



/* 26 */  太醫署、尚藥局、藥藏局三足鼎立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在醫藥方面,為了保證皇室成員的身體安康,在前代醫療體系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更完善的系統,執行這套系統的三大機構就是太醫署、尚藥局、藥藏局。
太醫署設立了更全面的官職,除了掌管全國的醫療工作之外,也更多地充當了醫藥大學的角色,並逐步把進行醫學教育、培養醫學人才作為重點,從而保證了不斷為宮廷輸送醫療人才。尚藥局是宮廷內皇帝及皇后等專門的醫療保健機構,負責宮內的疾病治療、御藥的製作及試嘗。藥藏局則是特別為太子設立的,負責給太子治病保健,以利於太子更健康地成長。
五代時期是一個處於過渡期的朝代,因此在醫學方面上沒有隋唐那麼興盛,制度主要承襲前代,但更為簡化。
/* 27 */  太醫署——御醫人才的培養基地
  在隋文帝時,太常寺下設太醫署,其中太醫令2人,從七品下,丞2人,從八品下,主藥2人、醫師200人、醫生120人、藥園師2人、醫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博士2人、祝禁博士2人。隋煬帝時又增設醫監5人、醫正10人。太醫令為行政管理長官,太醫丞為副手。
醫師、醫正、醫工是負責具體診治、護理病人的醫生。醫博士主要的職責就是教授醫學。到唐代,太醫署仍屬太常寺主管,有太醫署令2人,從七品下,太醫丞2人,醫監4人,同為從八品下、醫正8人,從九品下。
唐代太醫署明確設立醫師、針師、按摩師、咒禁師四科,每科都由博士來教學;而太醫署內的主藥、藥童則負責藥材方面事宜;唐在京師還建立了藥園,種植草藥,同時藥園師可以在藥園中,結合實際的藥草,給藥園生傳授藥草知識。
太醫署內的學制要求十分嚴格,僅以醫科一科為例,對於醫科下面不同的學科都規定了學習期限,如體療科(相當於內科)的學制為七年、瘡腫科(相當於外科)、少小科(相當於兒科)學制為五年,耳目口齒科(相當於五官科)學制為四年,角法科(相當於外治法)學制為三年。
針對學習的考核也非常多,各科教授的博士每月要進行有關的月考,太醫令在每季會對太醫署內的學生進行季考,太常寺則會在年終進行總試。
考試內容廣泛,對於每科學生要達到的程度要求也很高,比如學本草的,要求做到看一眼藥形,就能準確說出該藥的藥性;學診脈的,不但要會背各種脈訣,還要在實際診脈中能夠正確辨別浮沉澀滑等不同脈象。
考試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得到晉升,有機會成為醫師,甚至進入宮中做御醫。一旦學業不精,隨時都可能被淘汰。
太醫署在教學方式上,一般是先學習基礎學科,考試通過後再進行小班分科學習,同時也非常重視學生的實際臨床經驗的培養。由於醫學教育制度的正規化,使得隋唐時代在醫學上人才輩出,太醫署就像宮廷的一個醫學人才庫,隨時都可以為宮廷提供更多的御醫。
 
/* 28 */  尚藥局——直接為帝王服務
  隋唐尚藥局因為掌管著皇帝及後宮的醫療,所以地位是最高的,太醫署的最高長官的官階也必須在尚藥局最高長官之下。隋文帝時門下省設有六局,尚藥局也是其一,設典御2人,侍御醫、直長各4人,醫師40人,尚藥局的典御為正五品,侍御醫也有正七品。隋煬帝時尚藥局改在殿內省六局之下,設奉御2人,正五品;直長4人,正七品;還有侍御醫、司醫、醫佐員等。唐代又將隋的殿內省改為殿中省,置監1人,下設六局,尚藥局仍在其中,設有奉御2人,直長2人;侍御醫4人,從六品上,負責診療;司醫5人,正八品下;醫佐10人,正九品下。以後尚藥局又改稱奉醫局。有按摩師4人,咒禁師4人,書令史2人,書吏4人,直官10人,主藥12人,藥童30人,合口脂匠2人,掌固4人。尚藥局的尚藥典御,也就是後來的奉御主要是管理為帝王製作御藥、診斷處方等工作,直長為副手,輔佐他們;侍御醫則主要為皇帝診斷疾病;司醫負責協助侍御醫的工作;主藥、藥童則是進行藥物加工製作的。
/* 29 */  藥藏局——專為太子的保健機構
  從隋代開始專門為太子設立了保健機構,屬門下坊,設有六局,管理太子醫療的叫藥藏局,分別設置監、丞各2人,還有4名侍醫。太子藥藏監為正七品。唐代太子東宮的門下坊改為佐春坊,藥藏局設從六品下的郎2人,丞2人,正八品上侍醫4人,後又增設典藥9人,藥童18人等。藥藏郎為主管,丞輔佐郎。皇太子如果生病了,先由侍醫診斷後提出處方,典藥、藥童根據處方制藥,藥制好後,由醫官和大臣品嘗之後才能給太子服用。此外,太子內官中還有掌醫3人,從八品,主要是治療太子宮中宮女的疾患。
/* 30 */  醫療管理制度執法嚴苛
  唐朝對制藥有明確的規定,將藥材分為上、中、下三品,上藥為君,中藥為臣,下藥為佐。合藥時要按照一君三臣九佐的不同分量入藥,製成湯、丸、膏、散之用。唐代的嘗藥制度也很繁瑣,御藥製成後,要由中書、門下長官及諸衛上將軍各派一人和殿中省監和尚藥局奉御共同監督,然後由醫佐以上相關人等試嘗,嘗完後封印,寫上藥方詳細組成,註明製成的年、月、日,最後每個到場的人都要簽名。皇上要吃的那天,奉御還要先嘗,殿中監接著再嘗,最後皇太子還要嘗,都沒有問題了,才能給皇上服用。尚藥局製作用的御藥材,每季都要由太常來檢查,如果有變質腐爛的,就不能再用。   在唐代對御醫的管理制度很嚴格,唐律中明確規定,製作御藥如果跟處方不相符,包括藥量不符、合成方法不對、服藥說明書寫錯誤等,依律可處以絞刑。如果分揀藥物時出錯,也要受到一年徒刑的懲罰,而相關醫官也要遭到降職處罰。御醫如果在診治皇上疾病時出問題,那罪過更是不堪設想。
/* 31 */  看畫看冰療隋煬帝燥熱頑疾
  隋煬帝在歷史上臭名昭著、荒淫無度,由於貪戀酒色、終日享樂,身體極度虛弱,為此他找了一些方術之人,給他做成方士大丹,這種方士大丹其實是一種壯陽藥,隋煬帝經常服用這種藥,因為服用過量,使得心中燥熱無比,喝多少水都無法解渴。這下可忙壞了諸位御醫,可是來了四五個御醫,治療都不見效果,隋煬帝一氣之下,把這些御醫都砍了頭。御醫們誠惶誠恐,非常害怕,誰也不敢再去給隋煬帝看病。這時御醫莫君錫主動請纓,莫君錫不但醫術卓越,而且在繪畫上也有很深的造詣。他看過隋煬帝的病以後,稟告隋煬帝說,皇上患的是“真水不足,龍雷之火上越”,用普通的藥恐怕治不好,我需要去求一個仙人,用天池之水來滅掉皇上體內的火。接著莫君錫獻上兩幅畫,讓隋煬帝在他出去求藥的時候,將畫掛在一個安靜的房間內,自己獨自靜靜欣賞。莫君錫獻的這兩幅畫,一幅叫做《京都無處不染雪》,隋煬帝看了此畫,覺得心脾涼透、積熱全消。另一幅是《梅熟季節滿園春》,又看得隋煬帝饞涎欲滴,津液頓生,口乾舌燥的感覺在賞畫中竟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過了幾天,隋煬帝再去叫來莫君錫,跟他說看了他的畫以後已經感覺好多了,是不是再喝了他求來的天池水就能全好了,莫君錫說,皇上這些日子整日精心賞畫,看到梅林、飛雪,口中津液涌出,其實這就是我所說的天池水,這些津液能夠慢慢去除掉陛下身體內的火,現在您的病情不是已經好轉了嗎,只要再慢慢調養一段時間,自然就會痊愈。隋煬帝這才恍然大悟,連連稱是。   莫君錫運用的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暗示療法,病人看到一些東西后自然產生心理變化,這種心理變化又演變成生理的反應,從而達到一種調節心智的作用。通過這樣的方法給皇上治病可以說是非常獨到了。關於治療隋煬帝的這個病例也有另外一些記載,莫君錫先是用了兩貼解熱散火的涼藥給隋煬帝吃,然後建議隋煬帝經常在面前多放一些冰盤,邊看邊玩,看冰跟看畫都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看冰,從心理上獲得一種清涼的感覺,燥熱口渴的癥狀也自然會漸漸緩解。於是隋煬帝不管到哪裡,面前都少不了放上冰盤,效果也十分顯著。宮內的嬪妃知道皇上需要冰塊,為了爭得皇上寵愛,四處購買冰塊,爭相為皇上獻冰,一時間還讓冰價成倍上漲。
/* 32 */  鑽研病因的太醫博士
  巢元方是隋代太醫署裡的太醫博士,後來升做太醫令,在醫學理論方面很有建樹。他在任太醫令的時候,隋煬帝曾派他去診治開河都護麻叔謀的中風病,巢元方看後,開出了杏仁五味蒸羊肉一方,用嫩肥羊蒸熟摻藥再吃下去,這種藥物和食療並用的辦法,很快治好了都護大人的病。   巢元方的特長是醫學理論的研究,他主持編纂了我國第一部論述疾病成因的書籍《諸病源候論》,針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和五官科等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證候做了詳細的分析,雖然沒有對治療做詳細的論述,但是研究病因是治病的第一步,因此了解病原,對於醫生治療的指導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諸病源候論》中對於病因的分析有很多都是具有創造性的。比如對於疫癘,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傳染病的發病原因,指出是因為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種“乖戾之氣”,人傳染上就會生病,病發後的癥狀都是相似的。而這種病通過預先服藥,是可以預防的。在當時能夠對傳染病的特點有如此的分析,並且還能夠指出預防的概念,確實是非常難得的。對於一些過敏性的疾病,巢元方書中說跟人的秉性素質有關,實際上表明了一些人存在著過敏性體質。這些觀點,為醫家更好地治療提供了更準確的理論依據。   書中在敘述病因的同時,也對一些病證的預防、保健等有所分析。特別是對小兒科和婦科的很多觀點都非常樸實,諸如說小兒的護理不能嬌生慣養,要順其自然,新生兒皮膚嬌嫩,要多進行日光浴;還主張穿薄衣服,這樣冬天才能夠耐寒,增強體質;在飲食方面,在孩子稍大一點時,吃母乳的同時還要添加輔食;對於護理,還提出慎護風池的簡易方法,要多撫摸孩子的風池穴位等等。還提到婦女懷孕的時候也應該做一些勞動,才能增強骨氣,對於養胎十分有利,同時巢元方還探討了婦女生產的產式及難產的原因等,這些觀點在我們今天的生兒育女中也都有所應用。   巢元方對一些病證的描述非常精闢,一看就能知道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哪種病證。比如說消渴症,就是渴不止,小便多,病變時經常會長瘡或者有口發甜的現象,而且此病都是肥胖貪吃才會得,一看這些癥狀就知道是糖尿病。比如石淋,癥狀是小便時石出,細的像麻豆,大的像皂莢的核兒,病發時疼痛難忍,而石排出後疼痛馬上就會停止,這跟我們今天的腎結石或輸尿管結石的癥狀都是十分吻合的。這些癥狀的準確描寫,如果沒有深入廣泛的臨床實踐是難以做到的。
/* 33 */  我國史上第一部藥典主要出自御醫之手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藥典主要出自御醫之手   
本草學發展到隋唐五代時期逐步趨於成熟。蘇敬是當時一位著名的藥學家,一直在朝中做官,他以治療腳氣而出名,著有《腳氣方卷論》等書,書中對腳氣的病因、病名、治療以及預後都有所論述,更值得稱讚的是他提出並主持編纂了《新修本草》。   蘇敬在研究了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後,認為有必要進行更全面的修訂,於是他上奏唐高宗,希望能夠獲準修訂本草。唐高宗李治採納了他的建議,於是由蘇敬負責主持,徵召了當時各個方面的專家,醫學專家、科學家、文史專家以及行政官員等二十餘人,其中有多名御醫在內,他們包括:尚藥奉御許孝崇、鬍子彖、蔣季璋,尚藥局直長藺復、許弘直,侍御醫巢孝儉,太子藥藏監蔣季瑜、吳嗣宗,藥藏丞蔣義方,太醫令蔣季琬、許弘,太醫丞蔣茂昌等。最終編寫成的《新修本草》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國家頒布的藥典,也成為醫家必讀的藥學書籍,而且成為唐太醫署裡一本正規的醫學教科書。   《新修本草》分為藥解、圖經、本草三部分,其中《新修本草》20卷、目錄1卷、《新修本草圖經》7卷、《新修本草圖》25卷,目錄1卷,共54卷。本草部分主要描述藥物的性味、產地、採集要點、治療功效等;圖經部分是對唐代以前醫書的一個創新,第一次應用了圖解的方式來直觀地表現藥物的形態,為了更準確地描繪這些藥物的形態,書中所繪的藥材都是從這些藥材出產地徵集上來,全部都是當地地道的藥材,再根據這些藥材進行圖繪,保證圖繪的準確性;藥解部分對每一種藥物都做了詳細的文字注解。這部圖文並茂的醫書共記載了850余種藥物。 《新修本草》將藥草的分類增加了兩種,分為玉石、草、木、禽獸、蟲魚、果、菜、米穀及有名未用等九類。其中還記載了用白錫、銀箔、水銀調配補牙用的填充劑,成為最早有關補牙的史料。   這本書由於編纂的內容翔實、具有權威性,在當時的影響力非常巨大,頒布後,很快在全國流行起來,對於藥物標準的規範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頒行後不久還傳到日本,公元701年,日本制定的醫藥律令中,明確在醫學生的必修書中加入了《新修本草》,而且還規定學生學習《新修本草》的課時必須達到310天,足見日本醫學界對於《新修本草》的重視程度。
/* 34 */  李世民御駕探望百歲御醫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名傳千古的皇帝,他領導唐朝進入了繁盛的“貞觀之治”。他通情達理,體恤下情,對待身邊的御醫也是非常尊敬,他對當時的名醫甄權、孫思邈都非常欣賞,能放下帝王的尊嚴,和他們平等交流,這些故事都被後人傳為佳話。   甄權是隋唐兩代的名醫,他學習醫術源自一片孝心。甄權小時母親經常生病,因此甄權和弟弟甄立言就立志鑽研醫術,結果雙雙都成為著名的醫生。甄權擅長針灸,隋魯州刺史曾患有風痺,不能彎弓射箭,很是苦惱,甄權運用針灸,結果一針下去,刺史就能拉弓射箭了。甄權還曾經治療一個因脖子腫大無法進食的官員,甄權以三稜針刺少商穴,刺到微出血,一頓飯工夫,病人氣息就通了,第二天就能正常吃飯了。仁壽宮的宮女患有腳疾,沒法走路,甄權也是用針灸刺了4個穴位,宮女很快就能下地行走了。甄權用藥治療也很有一套,他曾用防風湯輔以針灸治好了安平公的偏風症,以茯苓丸治好安康公的水脹、小便不通。甄權寫的《藥性論》,專門論述藥物的性味、有毒無毒、功效、主治、配製方法等。   甄權倡導養生之術,提出吐故納新可以清肺,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並主張飲食不必甘美,就是這些樸實的養生之術,使得甄權成為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百歲御醫,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尊重,在他103歲的時候,唐太宗親自到甄權家中探望,向他咨詢養生及藥性問題,甄權一一作答,唐太宗十分滿意,並賞賜了他。在唐太宗探望甄權的那一年,這位長壽御醫安然長逝了。   唐太宗李世民對於比自己年長18歲的孫思邈一直也是非常愛惜,曾經多次邀請他到朝中做官,即使孫思邈拒絕,唐太宗也絲毫沒有表現出反感,仍然以禮相敬,可見這位明君對人才的器重。唐太宗特別喜歡研究甄權和孫思邈都曾整理過的《明堂人形圖》,這是一部關於人體經絡學的圖書,李世民從中學到不少人體知識,當他了解到人體的五臟六腑都在背上時,想到當時唐代的一個刑罰,就是鞭背,鞭背是當時唐代刑律中的一種,屬於比較輕的刑罰,唐太宗覺得鞭背能引起人體五臟六腑的損傷,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死亡,那這樣鞭背就不能算是輕刑,因而下令“制決罪人,不得鞭背”,在刑罰中取消鞭背。
/* 35 */  熏蒸療法解決吃藥難題
  許胤宗早年在南朝陳國為官,由於治好當時陳國柳太后的中風病而出了名。隋朝時擔任了尚藥局奉御。許胤宗診治疾病時特別講究用藥,而且在用藥方法上也有所創新。柳太后得的是中風,中風之後面部神經麻痺,嘴也失去了正常功能,不能吃東西,更別說給她吃藥了,這可難壞了給她治療的御醫。許胤宗給柳太后看過之後,就命人做了十多劑治療中風的黃耆防風湯,其他御醫看了說,明明知道太后不能喝藥,還做這麼多湯藥有什麼用啊!許胤宗笑答說,雖然太后現在不能用嘴喝,但是我可以用其他辦法讓太后服藥。他叫人把滾燙的湯藥放在太后的床下,湯氣蒸騰起來,藥氣在熏蒸時便慢慢進入了太后的肌膚,並從肌膚進入身體,藥效逐漸發揮,達到了調理氣血的作用,柳太后的氣血得到調理,在被湯藥熏蒸了數小時後,病情終於有了好轉,其他御醫們都驚嘆於許胤宗竟然能想到如此絕妙的辦法。熏蒸施藥法應該是我們現代霧化吸入療法的前身,今天先進的氣霧劑乃至超聲霧化器都不是什麼稀罕之物,不過對於一千多年以前的醫家來說,能夠想到這樣的方法治病,真是令人叫絕的一件事。   許胤宗還擅長治療骨蒸疾,也叫癆病,就是我們今天的結核病。唐代關中地區流行骨蒸,這種病有傳染性,很多醫生都治不好,但是許胤宗卻是“每療無不愈”。治一個好一個,令同行望塵莫及。於是有人建議許胤宗:“您醫術如此高,應該寫書流傳給後人啊!”而許胤宗卻說:“醫術的道理是很深奧的。就拿脈象來講,脈象的變化很微妙,但就在微妙的變化中也還含有不同的脈理,區別起來十分困難,就算醫者心中能夠體會、感受得到,但用語言恐怕還是說不清楚。再有,診脈是治病最關鍵的一環,診好脈,可以在用藥時完全對症,只要單用一味藥,就可能直攻病灶,使病痊愈。很多醫家不能夠準確地辨別脈象,僅憑一些主觀猜測,因此開出很多藥,這些藥可能有對症的,但是主藥和輔藥混在一起,互相產生作用,使主藥的藥效也失去力度,所以很難治愈病證。醫者行醫過程是十分複雜的,如果胡亂寫一些經驗,後人分辨不清,反而會產生不良效果。”許胤宗的這番論點確實有他的道理,我們也能從這位醫家身上看到他務實嚴謹的科學態度。許胤宗也是一名高壽的御醫,享年90歲。
/* 36 */  為治病敢把皇上扎出血   唐高宗李治也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也許是受了父親唐太宗的遺傳,高宗從小體弱多病,因此也很愛鑽研醫學方面的知識,他讓人主持編寫的《新修本草》,為中藥學的發展建立卓著的功勞。而且他比父親李世民更勝一籌的是,對於“長生不老”的仙丹,沒有像父親那樣迷戀,而是能夠持唯物的態度來看待生死。   李治三十多歲的時候,經常感到頭暈目眩,稍微勞累一點,就越發嚴重,後來竟然發展到眼睛看不見東西了。御醫秦鳴鶴和張文仲奉詔入宮為他診治,秦鳴鶴看過之後認為是風熱之毒侵襲至頭部和眼部造成的,於是大膽地提出用針刺百會穴至出血,應該就可以治愈。皇后武則天這時正野心勃勃,期待李治的病最好誰也治不好,自己好有機會掌權。不過在皇上面前,武則天還是表現出對皇上的無比關心。聽到秦鳴鶴說要用針刺皇上的頭部,就大聲斥責說:“你小小一個御醫,竟敢在皇上頭上扎針,還要刺出血,難道不想活了嗎?”嚇得秦鳴鶴趕緊磕頭請罪,這時唐高宗卻很鎮靜,他攔住武則天說:“秦御醫是在討論病情,不必治罪,我現在被這個病折磨得十分痛。苦,也許秦御醫所說的這個辦法行得通呢?朕就不妨試一試,秦御醫,你就來給朕進行針刺治療吧!”於是高宗命秦鳴鶴給他施針,秦鳴鶴趕緊穩定了剛才戰戰兢兢的心情,沉住氣,準確地找到穴位施針放血,由於秦鳴鶴正確地判斷了病情,所以神針一下,唐高宗果然感覺輕鬆許多,過了一會張開眼,欣喜地說,朕的眼睛看得見了!這時武則天也只好識趣地對秦鳴鶴表示感謝,並大加賞賜。高宗能夠讓御醫放手在自己身上診治的勇氣實在令人佩服,而秦鳴鶴為救皇上,大膽醫治的精神也令人感嘆,幸好他做了明君的御醫,如果換了是秦始皇或者隋煬帝之類,估計早就一命嗚呼了。
/*37 */  因病學醫終成百歲藥王
  孫思邈從小身體就很弱,常常得病,家裡為給他治病,幾乎傾家蕩產,稍大一點的時候,他又目睹了隋文帝時長安一帶流行瘟疫的悲慘景象,給他留下很深印象,於是他立志學醫,到二十歲時孫思邈就已經學識淵博,他結識了當時的太醫令謝季卿及甄權、甄立言兄弟,並向他們虛心求教,醫術更為精進。孫思邈是一個全能醫生,各個醫科的疾病都難不倒他,而且對於養生、食療、針灸乃至煉丹也都有所涉獵,也許是因為他小時候的經歷,所以他更願意為平民百姓治病,隋唐兩代的幾位皇帝先後邀請他去宮內做官,他都婉言拒絕,依然在民間行醫,不過由於他醫術高超,經常要被召到宮中來診治皇宮貴人們的疾病。   唐仁宗時候,宮中一位才人生病,雙目赤紅,而且凸出,但是卻什麼也看不見,非常痛苦,宮內的御醫認為是內火,所以用去火藥醫治,但是一直都沒有什麼效果。仁宗叫來孫思邈,孫思邈診脈後認為這位才人不是單純的熱火,接著孫思邈又診出才人肝脈弦滑,就詢問才人的月事情況,宮內的御醫說才人已經三個月沒有月事了,應該是懷孕了。孫思邈卻認為,才人的病是因為年輕氣血旺盛,經血不通,肝火上行才導致目疾,並不是懷孕。孫思邈開了通經藥,果然才人月事正常了,雙目自然就復明了。   史上還有孫思邈“懸絲診脈”的傳說,他曾經給唐太宗長孫皇后看病就是用此法。懸絲診脈是指病人和醫生分處兩室,互不見面,醫生通過搭在病人手腕上的一根絲線來診脈。孫思邈給長孫皇后診脈時,宮內的御醫開始用絲線拴在冬青根、銅鼎足部和鸚鵡上來試探孫思邈,這種小伎倆一點也沒有難倒孫思邈,很快就被一一識破。孫思邈給皇后懸絲診脈之後,認為皇后是滯產,開出一方催產藥,使得皇后順利分娩。   孫思邈醫德高尚,治病救人不分貴賤,因此無論是皇上還是平民百姓都對他十分敬重。他提出“大醫精誠”,就是告誡醫生,即使醫術有多高明,治病的時候都要心平氣靜,排除雜念,不能心存私利,無論對什麼樣的病人都要一視同仁。孫思邈在晚年著述頗多。最著名的就是《千金要方》,又名《備急千金要方》,30卷,後又有《千金翼方》30卷。這些書中涉及範圍非常廣泛,而且由於孫思邈在民間行醫,經驗十分豐富,所以創造性地發明了很多民間治病的土方。比如用動物肝臟來治療夜盲症,用蔥葉作為尿閉症的導尿管進行導尿術等等都是非常實用的治療方法。書中對藥物的論述也非常多,孫思邈被譽為“藥王”,他經常到深山中采藥,對藥物的了解非常透徹,在書中他指出,凡草石藥皆須土地堅實、氣味濃烈,不然治病不愈;凡麥門冬皆微潤抽去心;梔子者,去皮;用蒲黃者,湯成下等。對於草藥如何處理才能達到最佳功效,書中都提出了明確的說法。   孫思邈活了101歲才離開人世。他死後,屍體過了一個月,顏色容貌仍然跟活人一樣沒有變化,當人們把他屍體抬起來的時候,感覺非常輕,就像只有衣服一樣,令人們十分驚詫。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藥王,在死後又給人留下了傳奇的一幕。
/* 38 */  漂亮公主引致御醫史上的最大慘案
  這本來講的是一個漂亮公主的故事,但是由於她的短命,卻招致了歷史上最殘忍的一次御醫被屠的慘案。這個美麗的公主就是唐懿宗李的女兒同昌公主。李有八個女兒,同昌公主是長女。她的母親是號稱長安第一美人的郭淑妃,同昌公主也是天生麗質,溫文嫻雅,性格溫順,善解人意,是父親的掌上明珠。同昌公主長大後,嫁給了新科進士韋保衡,唐懿宗在自己的寶貝女兒出嫁時,為她準備了舉世罕見的豪華嫁妝。而韋保衡娶了這金枝玉葉的妻子,算是三生有幸,一路飛黃騰達,很快就做到了集賢殿大學士。韋家對同昌公主也是絲毫不敢怠慢,伺候得非常精心,公主整天養尊處優,什麼都不用管,吃有人喂,行有車坐,到哪都跟著一群侍從,公主吃的山珍海味都讓人咋舌,一道她平時經常吃的菜“靈消炙”,是用喜鵲舌、羊心尖烹制出來的,而做這道菜一整隻羊只有四兩能用作原料;公主喝的“玫瑰露”,必須用清晨在盛開的玫瑰花上才能收集到的露水。   如此奢侈的生活並沒有給同昌公主帶來無盡的幸福,這麼天天養著,缺乏鍛煉,加上公主自幼身體就很弱,嫁到韋家後三天兩頭就生病,身體越來越差,韋家人為此尋遍名醫,給她吃了無數的名貴藥草,公主的主管御醫韓宗紹、康仲殷帶著十幾個有名的御醫差不多天天泡在公主的病榻前,為公主治病,但是無奈公主體質太弱,病情越來越惡化,御醫們最終還是沒能輓回公主的性命。公主這一死可不得了,韋家如臨大敵,他們明白皇上知道自己愛女的死訊肯定會追究責任,韋家商議半天,覺得只有將御醫當作替罪羊,才能保全自己。於是韋保衡在向唐懿宗報告公主死訊時,就添油加醋地說是御醫診斷不當,投錯了藥才使得公主身亡。唐懿宗正在悲憤當中,自然對此深信不疑,於是拉來韓宗紹及康仲殷等御醫,不由分說當即全部斬首,又將他們的親族三百多人也都關進了大牢。   唐懿宗悲痛之中的過激之舉,引起了各方的不滿之聲,朝中大臣劉瞻正義直言,向懿宗進諫,奉勸皇上平息心中的憤怒,公主之死乃天意,御醫已經盡心了,如今他們已經被斬,如果再滅了他們的九族,那會引起天下人更多的怨言。但懿宗正在氣頭上,根本不聽勸阻。劉瞻無奈,又聯合京兆尹溫璋再次進諫,結果卻遭到皇上的革職處罰,溫璋含冤自盡,劉瞻也被貶職離開長安。這時韋保衡為擴張勢力,又向唐懿宗進讒言說劉瞻是御醫的同謀,使得劉瞻又被降了一級。同時他們還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劉瞻的一些同僚都貶了職。   一個美麗溫柔的公主香消玉殞,沒想到卻有那麼多御醫及其家族乃至朝中大臣為之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價。這次御醫的慘案可以說是御醫史上最慘烈的一次,更讓人感受到御醫所面臨的動盪不安的命運。後來唐懿宗病重將死的時候,當時給他治病的御醫段 、符虔休、馬及、趙等人也都被打入牢獄,幸好懿宗在彌留之際還算仁慈,留下不殺診治御醫的遺詔,放了他們一條生路。
/* 39 */  武則天時代的御醫三傑
  張文仲、李虔縱、韋慈藏都擔任過武則天的御醫,張文仲一直在宮中看病,最後還升任尚藥局的最高領導奉御,一直到死。李虔縱跟張文仲是老鄉,也在宮中做侍御醫。韋慈藏行醫時喜歡帶著一條黑狗,在民間行醫十分出名,進宮後還擔任過主管皇宮御膳的光祿卿,晚年辭官回鄉,三人在當時可謂引領一個時代的知名醫家。   蘇良嗣是武則天時期的一個高官,一天,蘇良嗣在上朝時突然暈倒,慌亂之中,武則天派人趕緊召來張文仲、韋慈藏看看是怎麼回事,張文仲診脈後,認為蘇良嗣是因為憂鬱憤怒過度,邪氣旺盛引起的氣暈症,如果再累及兩脅也開始疼的話,就很難治了。不到一頓飯的工夫,蘇良嗣果然開始說兩脅疼痛。張文仲又說,如果疼痛至心,那就不可救藥了。又過一會兒,蘇良嗣真的又開始心中絞痛,沒到一天就死了。   張文仲善於治療風疾,風為百病之長,游走無定,與濕合則為風濕,與熱合則為風熱,與寒合則為風寒。風疾的癥狀也很多,頭暈昏厥,四肢麻木,口眼歪斜等等。武則天曾下令讓張文仲主持各地名醫,來編纂治療風疾的各種醫方。張文仲把風分為一百二十四種,氣分為八十種。指出治療的藥物差別基本不大,但是因為人的性情各有差異,有些庸醫不了解藥的性味功用,不知道用藥的時節,因此施藥後就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張文仲編撰了治風疾的四季常服及輕重大小諸方共十八條,呈報給武則天。張文仲還撰有《隨身備急方》等書,但是他的醫著都已經佚失。後來,唐代的另一位著名醫家王燾在他整理的《外台秘要》中收錄了張文仲的百餘條醫方,使得張文仲的經典藥方得以流傳下來。在《外台秘要》收錄的醫方中,還記述了張文仲對於服石的觀點,當時煉丹服石仍然比較盛行,唐朝的幾代皇帝,諸如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等都是服石而死。張文仲說服石以後與常人就會不一樣,因此要注意五乖、七急、八不可等等。   說到《外台秘要》,我們還要提一下他的作者王燾,這個人嚴格地說應該是個醫學愛好者,用我們今天的話說他算是御醫的一個“粉絲”吧!王燾是個孝子,母親南平公主生病多年,他常年服侍身邊,同時也激發他對醫學的追求,後來他在門下省任給事中二十多年,曾經負責管理弘文館,弘文館是當時唐代的國家圖書館,王燾在弘文館裡有條件看到各種各樣的書籍,於是他利用職務之便,採集了大量名醫的醫方,最終編成了40卷的《外台秘要》,書中收集醫方6000多個,這對於一個醫學門外漢來講,真的是十分了不起的,唐代的名醫像張文仲、孫思邈等的驗方都被他收錄到書中,而且都標注了出處,所以,雖然張文仲等一些名家自己的著述散佚了,但還能在《外台秘要》中找到部分散在的記載,可見這部書對於醫學的貢獻是多麼重要。
/* 40 */  一語中的受寵,一丹獻錯遭砍
  這裡說的是隋唐兩代的兩位御醫的故事,他們完全不同的命運也讓我們能夠再次感受到御醫無奈的命運。   隋代醫家許智藏,很早就以醫術而聞名。隋文帝時他去外地做官,不料秦孝王楊俊突然生病,秦孝王是文帝的第三個兒子,隋文帝非常著急,派人火速將許智藏召回宮內給兒子治病。秦孝王生病時做了兩個夢,頭一晚上夢見自己的亡妃崔氏,崔氏跟他說:“我本來要迎接你,可是聽說許智藏要來了,他來了,我肯定要受苦,這可怎麼辦好?”第二天夜裡,秦孝王又夢見崔氏說:“妾有辦法了,我藏到你的心臟深處就能避開他了。”等許智藏來診過脈以後,說:“孝王的病已經深入到心臟,很快就會發癇,恐怕沒法救了。”果然沒多久,秦孝王就神志失常,最後發羊癇風而死。雖然沒有救治成功,但是隋文帝對於許智藏精準的判斷非常驚訝,還是給了他很多賞賜。隋煬帝即位後,許智藏辭官在家,隋煬帝身體不適的時候,要麼派人到他家討個處方,要麼就把他接到宮中,讓許智藏給自己診治,許智藏每次開出的處方都非常有效,隋煬帝也十分信任他。許智藏也是個高壽醫生,活了80歲。   另一個要說到的是唐代的李玄伯,是唐宣宗年間的御醫。唐宣宗李忱是一個謙恭謹慎、虛心納諫、愛護百姓的明君,他統治的朝代也是一代太平盛世。雖然唐宣宗是一代明君,但是卻也沒能逃脫迷信的束縛。唐代是煉丹的一個全盛時期,各代的皇帝幾乎都熱衷於煉丹,唐宣宗一樣沒能抵禦住吃仙丹求長壽的奢望,非常迷戀仙丹。他對於會方術的人都會大加賞賜,而底下的臣子為投皇帝的喜好,自然也會想方設法來滿足皇上的願望。御醫李玄伯想方設法與道士虞紫芝、山人王樂煉成了一副丹藥,獻給宣宗,本想能夠得到皇帝的讚賞,誰知宣宗吃下之後,竟然背上長起了毒瘡。古代煉丹,一般都是用五金、八石、三黃為原料,煉成後的丹石其實就是砷、汞和鉛的制劑,這些都是毒物,吃下去哪能不中毒呢!李玄伯的仙丹沒能讓皇上長壽,最終宣帝也沒能逃脫毒發身亡的厄運。而李玄伯等人,在唐懿宗即位後,也都被處死。
/* 41 */  一代女皇的長壽保鮮絕招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而且是一個活了81歲的長壽女皇,這裡不論她的政治業績,只講講她在養生保健上的獨到之處吧。   武則天是非常講究保養的人,御醫們也為她的皮膚護理開出了很多美容秘方,有兩個很有名的美容秘方是武則天常用的。一個是“益母草澤面方”,這個方子收錄在蘇敬編輯的《新修本草》中,後來王燾在《外台秘要》中也有所收錄,後世的醫書中也曾經收錄並改名為“神仙玉女粉”,到明代李時珍時,在《本草綱目》中又恢復原名收錄。益母草是婦科的良藥,既可內服,也可外用。外用敷面,有治療膚色黑、祛除面部斑點和皺紋等功效;經常使用能使皮膚滋潤有光澤。益母草澤面方具體的做法是,每年農曆五月五日採集根苗全具的益母草,採集的益母草上不能帶一點土,否則就沒有效果。將采來的益母草曬乾,粉碎後過細羅,加入適量的麵粉和水,調和成雞蛋大小的團藥,曬乾,然後用黃泥土製成爐子,爐子四邊各開一個小孔,爐上層和下層放入炭火,兩層間放置藥丸,點火燒制。大火燒一頓飯時間,改用文火慢慢煨制24小時,中間不能滅火,最後煉出的上等藥丸應該是藥色潔白細膩的。藥丸一般制好取出後要涼透,放入瓷缽中,用玉錘(或鹿角錘)研粉,過細羅,再研,如此反覆,粉越細越好。接著將玉粉或鹿角粉摻入藥內,然後將藥放入瓷瓶密閉,用的時候再拿出來。製作這種藥丸非常講究,包括采藥的時間、藥材的品色、制藥過程中的火候等等,如果做不好,藥丸變黑、變黃,都會失去功效;製作這些藥丸的主藥、藥童,都必須嚴格按照要求才可能製作成功。王燾在注解中說:剛開始用這個藥洗面,會覺得手開始變得潤滑,臉上也有了光澤,以後逐漸會面生血色,臉色紅潤,如果長年使用,四五十歲的婦人,看上去也會像十五六歲的女子一樣年輕。武則天八十歲的時候,還能保持秀美的容貌,看來跟她經常使用這個美容秘方不無關係。   另一個美容方,是御醫張文仲給武則天開的,叫常敷面脂,收錄在王燾的《外台秘要》中。面脂作為養顏美容用品,在唐代很為流行,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面膜,有別於今天的是,那時候的面膜都是用天然的藥材製成的。這個方子的主要成分是用細辛、葳蕤、黃耆、白附子、山藥、辛夷、川芎、白芷、瓜蔞、木藍皮,加豬油煉成的。製作方法也很複雜,藥要切碎,然後用酒浸泡一晚,再煎制,慢慢形成凝固,才能成為面脂。葳蕤、瓜蔞、豬油有滋陰潤膚的功效,細辛、白附子、辛夷可以祛風通竅,黃耆可益氣補腎,川芎、木藍皮能活血保濕。所以這個面膜用後可以光潔皮膚、祛皺保濕,療效還是很顯著的。   武則天養面首之事,雖然褒貶不一,但是從古代房室養生的角度來看,如果和諧有節,一樣也可以達到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作用,所以這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揭示武則天長壽的原因。武則天寵愛的幾個年輕面首中,還有一個是她的御醫,名叫沈南,此人長得年輕俊美,又會醫術,所以在武則天面前也很受寵。他還說,武則天血氣衰弱,通過藥石來補氣是很難的,應該採取元陽方法,陰陽合才會令血氣充足,對於武則天養面首從醫學角度加以支持,這令武則天非常高興。沈南的醫術不見得有多高明,不過因為侍奉了女皇而出名,在御醫史上也是一樁奇事。
/* 42 */  最高領導是翰林   兩宋時期特別是北宋,是中國醫學史上的輝煌時期,除了前代醫學發展的鋪墊作用,宋代帝王對醫療的高度重視,也是這一時期醫學快速發展的一個契機。   北宋在中央設置了翰林醫官院。翰林最早在唐朝已經設立,翰林院招募有識之士,是為國家儲備人才的地方,這些翰林學士以文學擅長,主要是為皇帝草擬詔書。而到北宋時期,翰林院的權力逐漸擴大,主管天文、書藝、圖畫、醫療四局,翰林醫官院掌管著為朝廷提供醫藥、派遣御醫、選拔人才、編纂醫書的重要職能,是宋代醫療的最高管理機構。公元1078年改名為翰林醫官局,但在職能上沒有變化。   翰林醫官院初建時期,定員在140人左右,但後來管理不善,冗員大增,最高的時候竟然達到1000多人,經過減員,逐步縮小了編製。醫官在宋代剛開始為武階,後來改為文階,共有14階: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為從六品,是官職最高的;成全大夫、保和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醫為正七品;和安郎、成和郎、成安郎、成全郎、保和郎、保安郎、翰林醫正為從七品。之後又添加了8階,變為22階:包括翰林醫官、翰林醫效、翰林醫痊都為從七品;翰林醫愈、翰林醫證、翰林醫診、翰林醫候都為從八品;翰林醫學為從九品,是最低者。現在人們習慣把醫生稱為“大夫”,這大約從宋代就開始了。   這個時期的御醫都是從翰林醫官中進行選拔的。對於翰林醫官的錄用,首先要具備年齡在40歲以上、必須經過正規醫學知識學習的基本條件,才可以參加經義或方脈用藥的錄用考試,通十分為滿分,通六、七分以上者就算合格,可以進入翰林醫官院。南宋宋孝宗時,曾經下詔,從民間徵召名醫,由各地方保舉醫療人才,經初試合格者,參加第二年的省試,從省試合格的人裡面,五人選一名,作為候補醫生,這些候補醫生還要再參加一次省試,依然是從合格者中五人取一名,成績為八通的可以進入翰林醫官院做翰林醫學,六通的則可以做翰林醫候。
/* 43 */  太監管著御藥院
  宋代撤銷了隋唐時期專為太子設置的藥藏局,翰林醫官院下設的機構主要有尚藥局、御藥院、太醫局和保壽粹和館。   尚藥局隸屬殿中省,負責宮廷的所有御藥、和劑,由典御、奉御負責管理,下設醫師、御醫、醫正、醫佐、藥童、藥工、掌庫、庫典、直史、書吏、貼書等等,人員配備齊全,從管理層、醫生、制藥、庫房、病案整理等負責人員一應俱全,已經成為一個完備的宮廷醫院。尚藥局的醫生都是皇帝的御醫,因此挑選十分嚴格,要經過翰林院的考試,皇帝親筆御批之後才能進入尚藥局供職。醫療的懲罰制度在宋代也非常嚴酷,如果御醫治療疾病沒有效果,一般都要被罰款、撤職,甚至有可能被流放。   御藥院是宮中的御用藥房,掌管宮內藥品的采購、保管、加工製作等,設有典御、藥童、匠等崗位。皇上吃的藥直接由御藥院製成後試嘗,然後進給皇上,因此責任也非常重大,直接管理者又增加了由內侍省派來的太監,由他們進行監察,檢查最後的成藥和處方上的分量、調劑方法是否一致,是否符合藥理,稍有差錯,御藥院的御醫就會被處以絞刑。宋代,皇上外出巡視的時候,尚藥局、御藥房也要派人隨行,每次一去就得跟著二十多人,以備皇上在巡視途中生病之需。御藥院還有一個職責是為皇上製作禁方,這些禁方是歷代宮內秘不可宣的藥方,御藥院煉製成功後,把這些秘方整理好,後來的《御藥院方》就是我國的第一部皇家的御用藥方集。   太醫局則發展成專門培養醫學人才的醫學院。設有提舉、判局、教授、醫學博士、助教等。他們是從翰林醫官或者從太醫局畢業的學生中選拔出來的。學生一般有120至300名,北宋對太醫局進行了改革,不再隸屬太常寺,提舉、判局這些管理者也必須由醫家充任。專業上分為方脈、針灸、瘍科三個專業,其中包括了九個分科。   保壽粹和館主要是給宮中的人們進行養病治療的地方,建於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十年之後被撤除。
/* 44 */  太醫局專司教育
  太醫局在醫學教育方面的作用,在宋代有了更為長足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專門的醫學教育基地,源源不斷地為翰林醫官院提供優秀的人才,並輸送到宮廷。   太醫局首先對學生的來源嚴格把關,通常在每年春季招生,規定年齡在15歲以上,有召命官、使臣或翰林醫官做保,學生3人一組,結為連保,在太醫局旁聽一年後才能獲得一個候補的入學資格。所謂的候補入學資格,就是不能馬上就進入太醫局學習,因為太醫局每科的學習人員都有定員,只有等有了空缺,獲得候補入學資格的學生才有機會參加這科的選試。選試的題目是問答題,考官會提出10道題目,這些題出自《難經》、《素問》、《諸病源候論》、《神農本草經》等書的內容,回答出5道以上為合格,由太常寺發給一個正式入學資格的“牒”,這樣才可以進入太醫局開始真正的學習。學制為三年,畢業還要有考試,考試優秀的,可以選送到翰林醫官院。
/* 45 */  學醫要經“三舍考選法”
  到宋神宗熙寧時期,在全國推廣新的教育制度模式,這種制度也推廣到太醫局的醫學教育,叫做“三舍考選法”,即將學生按照入學的時間分為三舍。初入學的為外舍,學期1年,經私試、公試合格後升入內舍,私試指的是學習中的月考,公試則為學習期滿後進行的年度考試;內舍學期是2年,經舍試,即2年考一次,可升入上舍;上舍還要再學習2年,經舍試後合格者才授予官職。太醫局實行的三舍法,在熙寧九年時,學生定額為300人,外舍200人,內舍60人,上舍40人。對於學生的考核分為理論考試和實際臨證考查。理論考試每月一次私考,每年一次公考,考試成績評定分為優、平、否三等;舍考一次,成績優、平者,可由外舍升內舍,內舍升上舍。在注重理論學習的同時,這個時期也非常重視實際臨床經驗的培養。在學習過程中,太醫局的學生要輪流為其他太學生及將士診療疾病,來培養、提高他們的實際診療能力。他們在診療過程中,必須對治療經過、用藥、治療效果等做詳細而真實的記錄,每年太醫局會在年終根據實際臨證療效的優劣來進行考查評定,實際臨證考查分為三等,全部正確的十全為上等,有一次失誤的十失一為中等,有兩次失誤的十失二就為下等,表現優秀者還會給以適當的獎勵。如果10個病人只治愈了5位,即十失五,那麼按規定就會被開除學籍,畢業後這些學習成績都將是學生分配的參照標準。   醫學教育制度的改革,對醫學人才的培養非常有利,但是在北宋末期,隨著三舍法的廢止,醫學教育的發展也出現了低潮。到了南宋,戰亂不斷,因此太醫局幾經廢止和恢復,因此也沒有更大的發展。當時記載的太醫局考試題目,看起來都是非常難的,不過因為考風腐敗,舞弊現象屢見不鮮,因此這些題目也說明不了什麼,還是有很多不學無術的人通過不正當手段進入太醫局學習,這也大大妨礙了那個時期醫學教育的推進。
/* 46 */  宋朝皇帝勤學醫
  宋朝的醫學能較快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歷代皇帝對醫藥的倡行和積極參與。因此生在宋朝的御醫無疑是幸運的,他們備受統治者的關注和青睞。在醫學教育、醫學資料整理、編寫校訂醫書以及頒布醫藥法令方面,宋代皇帝都重視有加。   在宋太祖趙匡胤時,就下令組織醫官們修訂了宋代第一部藥典《開寶新詳訂本草》,還開了皇上為醫書寫序的先河,以後各代都有效仿。宋太宗趙光義在未登基前就喜愛醫術,還收藏了千餘條名方,繼位後,他又下令讓各個翰林醫官敬獻家傳驗方,並向民間徵集各種良方,最後由御醫王懷隱等人編成了《太平聖惠方》,宋太宗不但為此書做了序,還賜了書名。宋真宗趙恆是個十分重視養生的皇帝,御醫趙自化寫了一本《四時養頤錄》,是關於藥膳養生的,他讀後覺得不錯,改名為《調膳攝生圖》並為之作序。之後,宋真宗還選了兩本經典的養生強體的書籍印刷發行,頒布天下,把養生之術推廣到民間。宋仁宗時,還專門設置“校正醫書局”,負責對前代重要醫學書籍進行搜集、整理、考證、校勘,其時整理出版的醫書就達509部。   宋徽宗趙佶也曾詔令御醫們編寫了《聖濟總錄》200卷,他自己還寫了一本《聖濟經》10卷,總結了相關的醫學理論和養生保健方法,宋徽宗認為養生要“陰陽適平”,還要重視飲食調養,起居、情志的調養,反對藥石補養等等,這些養生論點出自一個威儀天下的皇帝,而且具有相當的科學性,足以看出宋徽宗對醫學的研究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這本書的內容對今天的醫療保健也很有參考價值。
/* 47 */  宮中生育也有序
  由於皇帝們重視醫學,就連宮中皇后及妃子懷孕、生育也都有一套完善的專門流程,保證生育的順利,在產後孕婦的調養以及皇子的保健方面也很有規矩。   宮內如果哪個嬪妃懷孕,尚藥局就會派專門的御醫來負責。在妊娠7個月的時候,就要計算好分娩的日期,並命人準備好單獨的產房。在分娩前,皇上會賜給很多物品,包括金銀綢緞,也包括很多食品,這些食品都是對孕婦身體有益的。比如胡桃、桂圓、慄子、棗、藕、羊肉等可以補血、健脾、益氣,沉香酒、生艾、地黃可以活血止血,御醫會根據產婦的具體情況來選擇補充什麼樣的滋補品。   在分娩時,太醫局還要再派產科大小方脈的醫官來宮中值班,畫出生產示意圖,把胎兒的大概方位畫出來,以便生產時參考,同時還要根據產婦的狀況開列飲食禁忌單、適合的藥材、催生用品等,並安排好生產時需要進行輔助的人員。生產完畢,根據當時的習俗還要舉行一系列慶祝儀式,胎兒的護理以及產婦產後的調理也都非常注意。   宋時,嬰兒降生三日叫三朝,七日叫一臘,十四日叫二臘,二十一日叫三臘。從一臘到三臘都要給賞賜。三朝時“落臍灸囟”,有三朝洗兒的風俗,給新生兒灸囟,用香湯加蔥蒜為之洗浴,可以幫助嬰兒通血脈,避風邪,這些新生兒保健方法也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在嬰兒滿月時還要有滿月洗兒會等等,這些都需要宮中負責的醫官來根據嬰兒出生後的情況進行安排,繁文縟節還是很多的,這也是出於對產婦和胎兒的安全考慮。從中也可以看出宮中對於生育的重視。當然御醫官如果安排妃子的生育事宜非常妥當,沒有出現什麼不良狀況,也會是一件很有功勞的事情。
/* 48 */  自己給自己治病的御醫
  錢乙是宋代有名的兒科醫生。他的父親擅長針灸,但是性格散漫,喜歡喝酒遊玩,錢乙三歲的時候,父親跑去海上漫游,從此杳無音信,錢乙的母親也早就去世,三歲的錢乙被姑母收養,錢乙的姑夫是個醫生,見他可憐,就教了他醫術。長大後,錢乙知道父親的事情,決心尋找父親,他前後出外找了五六次也沒有結果。直到三十多歲的時候,錢乙的父親才回家來。錢乙的一片孝心不但感動了父親,旁人也對錢乙的行為大加讚揚。錢乙對於教自己學醫的姑夫也是心存感激,在姑夫去世之後,他把姑夫當作親生父親一樣為他操辦喪事。錢乙做人的品格如斯,行醫更是醫德高尚。   錢乙最擅長的是小兒科,他成名出道在山東一帶,當時他應用小兒科的《顱囟方》治愈了很多小兒疾病。宋神宗元豐年間,長公主的女兒腹瀉不止,非常危險,錢乙正好酒醉,看過之後說:“不要緊,她是要發疹,疹出以後自然就好了。”旁邊的駙馬都尉認為他說的是醉話,錢乙則默不作聲。第二天,孩子果然出了麻疹,疹子一發出來,也就不再腹瀉。大家這才覺出錢乙的高明,長公主於是奏請皇上,希望授予錢乙翰林醫官院翰林醫學的職位,並賞賜他官服。第二年,皇子儀國公又患上了抽搐症,御醫們也毫無辦法,長公主在朝見皇上時就推薦了錢乙,皇上立刻召錢乙入宮,錢乙推薦黃土湯藥方,皇子的病竟然神奇般地痊愈了。神宗皇帝非常高興,但是對於錢乙在方中應用黃土,覺得很是奇怪,就特地召見錢乙詢問是什麼道理,錢乙回答說:“脾土能治腎水,腎水受制則肝木自平,木平而風自止。”錢乙通過土來平定水,水克制住了,風也就自然平息了。神宗為此提升他做太醫丞,從此錢乙名聲大振,很多人都請他來看病。   有個皇族家的孩子生病,錢乙看完後說,這種病不用治就會好的。轉身時看到另一個小兒子,錢乙指著這個孩子說:“你們倒是要注意這個孩子,他很快就要發病。不過三天后自然就會轉好。”家裡人都很生氣,說這個孩子好好的,哪裡來的什麼病?沒想到第二天,孩子果然癲癇發作,孩子三天后自然病愈。家裡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問錢乙是怎麼回事,錢乙說我上次來的時候,看到這個孩子面部呈現很深的紅色,兩眼直視,這是心肝受到病邪侵襲造成的現象,所以會導致癲癇。之所以會自然轉好,是因為邪症過了一定時辰之後就會發生變化,自然就會好了。   還有一次,一位貴族的王子嘔吐腹瀉,醫生用藥後不但沒有見效,還增加了咳喘,錢乙來看了說:“這個病本是體內熱火形成的,脾臟受到傷害,現在用的這些藥藥力過強,更加深了孩子體內燥熱。再這樣治下去,他恐怕連大小便都不通了。”於是錢乙開了石膏湯,用來清火平喘,孩子的家裡人認為錢乙說得沒道理,把他開的方子擱在一邊,說什麼也不用。錢乙說,你們不用這藥,過兩天還得找我來治。過了兩天,孩子的情況還是不見好轉,家人無奈,只好又來找錢乙,錢乙過來還是用石膏湯治療,這回喝下石膏湯,孩子的病很快就治好了。   錢乙入宮做醫官沒有多久,就因病辭職了。宋哲宗時再次召他入宮做御醫,仍然沒有做多長時間,錢乙又因病告退。錢乙的病是一種周痺症,他知道自己的這種病如果發展到內臟就沒辦法治愈了,所以錢乙決定把病控制住,讓病灶僅停留在四肢,這樣雖然四肢廢了,但是至少可以保全生命。於是他自己配製了藥物,日夜服用,過了不久,他的左手、左腳就開始痙攣,不聽使喚了,錢乙反倒非常高興,說自己把病灶轉移成功了。接著他又讓人晚上在菟絲子生長的地方,拿著火把照,等火滅掉了,挖掘菟絲子的根部,挖到像鬥一樣大的茯苓,又吃了一個月的茯苓,從此錢乙的左半身就癱瘓了,但是他的病證基本得到了控制,於是他拖著病體,堅持為人看病治療。錢乙自己雖然患病,但是靠自己有效的辦法,最終仍然活到了八十二歲的高齡。   錢乙處方通達,不只是墨守一家之言,對各種疾病的治療都非常精通,也不會拘泥死守古法,經常能臨證治療,所以對一些疑難雜症很有辦法。在兒科治療上,他認為小兒與成人有不同的特點,掌握了這些特點,才能針對小兒的疾病做出正確判斷。在望聞問切四診上,錢乙更重視望診,因為小兒脈搏微弱,加上診脈時小兒經常會哭啼,脈很難診得十分清晰,加上小兒因骨氣未成,形聲未正,形態變化無常,聞診也不容易看出病證,再加上向小孩問診,更是無法確定真偽,因此望診對於小兒疾病的判斷就非常重要。錢乙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了很多給小兒望診時如何能夠發現病證的方法,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 49 */  針灸銅人誕生,針灸考試扎銅人
  針灸學一直是中醫學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療方法。北宋初,也有一些前世的針灸書籍流傳於世,但是錯誤百出,容易引起誤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宋仁宗趙禎詔令翰林醫官院醫官、尚藥奉御王惟一,考證針灸之法,鑄造針灸銅人,作為針灸之準則。   王惟一是宋代著名針灸學家,曾任翰林醫官院醫官、尚藥局奉御,他對古醫書中之有關針灸理論、技術、明堂圖經等都有深入研究。奉旨後,他又進一步對人體解剖、穴位、經絡走行、針灸主治等進行細緻研究,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卷。宋仁宗看後認為書中論述雖然精闢,但是學習的人執行起來可能還是會有偏差,於是繼續下令王惟一製作針灸銅人模型,以便更感性化地認知針灸理論。公元1027年,王惟一製成了兩個銅人,這兩個針灸銅人,高度跟成年男子一般,外殼可以拆卸,胸腹腔也能夠打開,可以看見腹腔內的五臟六腑,位置、形態、大小比例都基本準確,在銅人身體表面刻著人體十四條經絡循行路線,各條經絡之穴位名稱都詳細標注,都嚴格按照人體的實際比例。兩個銅人鑄成後,一個放在翰林醫官院保存,一個放在大相國寺仁濟殿中。針灸銅人的製成,使經穴教學更為標準化、形象化、直觀化,很快針灸銅人就成為針灸教學的模型,對於指導太醫局裡的學生學習針灸經絡穴位非常實用。   有了針灸銅人,學生在進行針灸考試時,通過針灸銅人進行實際操作的考查,也能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得到更真實的體現。銅人扎針灸考試的方法非常科學,考試前會將銅人的表面涂上蠟,用來遮蓋銅人上刻的穴位、經絡說明,穴位上的針孔也被黃蠟堵塞,銅人體腔內還要注入水銀或水。學生考試時,根據考官的出題,用針扎向銅人的穴位,如果針刺的部位不準確,針就不能扎進銅人體內;如果取穴正確,正好扎在被堵上的銅人穴位點,那麼針很快就能刺進去,並刺到體腔內,這樣拔針之後,水銀或水就會從針孔中射出。學生對於穴位掌握得是否準確,可以非常明顯地考查出來,而且標準統一,對於針灸教學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針灸銅人鑄成後,頗受人注目,宋金戰爭時,金人曾以索取針灸銅人作為一項議和的條件,可見針灸銅人的重要性。但經過金元明清幾個朝代後,針灸銅人還是沒有保存下來,至今下落不明,在明代時曾經複製了宋的針灸銅人並被保存下來。   王惟一在完成針灸銅人製作後,又重新編成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由翰林醫官院刊刻印行,政府頒行於各州進行推廣。《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的經絡腧穴圖還被刻於大相國寺仁濟殿的“針灸圖石壁堂”,這些刻石有部分保存至今,殘碑現分別展陳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和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它們為研究我國醫學史及針灸學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 50 */  做了武官又做御醫
  劉翰是北宋時著名的醫家,他出生在醫學世家,五代後周時曾任護國軍節度巡官,是一名武官。因為家傳,劉翰對於醫學也情有獨鐘,他向朝廷進獻了自己收藏的《經用方書》、《論候》、《今古治世集》等醫學著作,得到後周皇帝周世宗的信任,任命他為翰林醫官。到宋太祖時候,劉翰又做了宋太祖的隨行御醫,跟隨宋太祖北征,經常給宋太祖治病。劉翰的醫術十分高明,曾經在太常寺翰林醫官的考核選拔中得了第一名。宋太宗時,他和另一位御醫馬志一起為宋太宗治病,因為治療有功,又被任命為尚藥奉御,還曾做到了翰林醫官院的最高職位翰林醫官使。後因給一個官員診治失誤,被貶了職,不過他的醫術確實無人能及,所以不久又被恢復了尚藥奉御及翰林醫官使的職位。   劉翰的主要成就是主持修訂了《開寶本草》,這是宋代第一次對前代本草進行的總結和修訂,其中收集了藥物900多種,修正了在分類上的一些錯誤,在排版上,也將來源標注得十分清楚,白字為神農說,墨字為名醫說,是唐人還是今人的注釋,都會在書旁特別標清楚。這本書也成為宋代一部重要的官方藥典,為以後本草的再次修訂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從來不看醫書的御醫   陳昭遇也是醫學世家,當時因為“治疾無不效者”而被推薦到翰林醫官院做了醫官。他對於藥術十分擅長,而且醫德高尚,因此非常受人愛戴,世人都叫他“神醫”。陳昭遇習醫看病有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他不看書,問他學醫都看了什麼書,他回答說沒有看過。大家對此難解其中的奧妙,陳昭遇則解釋說,我每天拿著藥囊,四處為人看病,一天下來差不多要醫治百餘位病患,對於各種病證的證候,我都默記在心中,然後針對他們的不同體質,按照古方來處置,這些病人現在都痊愈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口傳心傳,歷多達妙”的道理吧,看得多了,見識得多了,總結出的經驗多了,自然就能藥到病除。反過來,有些人只知道死讀方書,但是還是不會醫治。陳昭遇注重臨床實踐,認為只有在實踐中治療才是最好的行醫方式,陳昭遇也用這套獨特的行醫方法,身體力行地治愈了各種病患。
/* 51 */  道士領皇命,還俗編醫書
  王懷隱是京城建隆觀裡的道士,因為醫術高明,經常被宋太宗請去診治皇上的疾病,宋太宗時,下詔命王懷隱還俗,並任命他做了尚藥奉御,後又做了翰林醫官使,於是王懷隱就從道士變成了皇上的御醫。   王懷隱在給皇上服務的同時,還受詔組織人馬編寫了宋代第一部大型的方書。當時宋太宗下詔在全國各地徵集醫療處方,收集到了10000多個,這些醫方最終經過王懷隱等人之手整理,並增加了許多史籍上的可用醫方,編寫成了《太平聖惠方》一書。   這本書共有100卷,由政府印刷頒行。1~2卷論述的是診法和處方用藥,3~7卷論述的五臟諸病,8~14卷講傷寒,15~59卷是內科雜病,60~68卷為外科的內容,69~81卷為婦科,82~93卷為兒科,94~95卷為服食及丹藥,96~98卷為食療及補益。99卷為針經,100卷為明堂灸經及小兒經。全書共分為1670個門類,記載了藥方16834條。每一門類,均以《諸病源候論》的病因、病理和證候等醫學理論為綱,其後附錄所匯集的有效方藥,強調醫生治病必須要先判斷病情的輕重,得病部位的深淺,辨明虛實表裡,然後才能進行選方用藥。   書中重視髒腑疾病,把“髒腑疾病”列在各種疾病之首,對於髒腑疾病的病理、虛實寒熱、主證諸方都做了詳細的劃分和論述,比如有肝膽病方13種,心與小腸疾患14種,脾與胃疾患18種,肺與大腸疾患14種,腎與膀胱疾患16種等等。對五臟用藥,也有明確歸類,其中肝臟用藥28種,心臟用藥23種,脾臟用藥25種,肺髒用藥26種,腎臟用藥21種;此外,還總結出95種病的通用藥,並選用了一些前代罕用或不用的藥物。   《太平聖惠方》後經何希彭選其精要,輯成《聖惠選方》,作為太醫局學習醫學的教材應用了數百年,其影響十分深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