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2007

小兒髖關節錯縫


小兒髖關節錯縫,係指股骨頭與髖臼窩之間發生微小移動而言。但從解剖學和兒童屍體標本看,髖關節錯縫的發生是不好解釋的。以前對本病的存在,是公認的。採用手法治療,亦可立即恢復功能,但因對發病機理尚無統一認識,故提出了很多的病名,如小兒髖關節扭傷、小兒髖關節閃傷.小兒髖關節一過性滑膜炎、髖關節滑襄炎、小兒髖關節半脫位、小兒髖關節假性脫位、小兒髖關節圓韌帶嵌頓、小兒髖臼錯縫等等。由於本病符合傷後關節功能障礙,而手法復位又能立即恢復功能,故列入本章討論。

本病發生後,少數患者可以自行恢復,但大多數患者必須藉助手法復位方可痊愈,否則,常在發病半年從.後出現股骨頭無菌壞死。發病年齡以5~10歲者多見,2~5歲者次之,10~15歲者又次之,成人則罕見。是兒童的多發病。大多於男,約為6:4。

【病因病機】
由於下肢過度外展或內收而致傷,如滑倒、摔膠、溜冰、賽跑、跳皮筋、打球等均可發生。根據致傷外力,可傷及下肢的內收或外展肌群,傷後肌肉痙攣又可引起關節位置不正,位置不正又能擠壓或牽拉圓韌帶,圓韌帶受到擠壓或牽拉變細而供血不全,久之則股骨頭因缺血而壞死。若能早期解除肌肉痙攣,則一切不良後果即可迎刃而解。本病治療越早越好。

【辨證診斷】
傷後多在次日開始腕關節疼痛,不敢屈髖活動。令患者平臥床上,脫去褲子,身體擺正,可見骨盆傾斜,兩腿長短不齊,腿長者走路時步態拖拉,腿短者走路時跋行。兩側臀橫紋和腹股溝對比不在一個水平位上,壓痛點在腹股溝中間部位,腿長者內收肌緊張,腿短者臀肌緊張,髖關節屈曲至90。時開始疼痛,屈度越大則疼痛越劇,甚至達到不可忍受的程度,對損傷時間較長或平時就有髖關節疼痛者,應先拍X線片檢查,在排除其它疾病後,方可採用手法治療。

【鑑別診斷】
髖關節結核為小兒多發病,如拍X光片未能發現骨關節變化,但腹股溝平坦、壓痛、髖關節屈伸功能均受限,且無明顯外傷史,;結合全身症狀,即可作出診斷。

【治療方法】
一、手法復位
患者仰臥床上,兩手交叉枕於頭下。一助手挾持兩肘,勿令其由買下將手抽出;另助手立於健側,一手壓在健側膝前,勿令屈膝翻身,一手壓在健側髖前上棘部固定骨盆。術者立於患側,一手握患肢躁上,一手握膝關節,先輕輕作屈髖屈膝試驗,出現疼痛即不強屈,在無病範圍內作伸屈兩關節運動,至患者肌肉放松並能主動配合活動時,突然將髖膝兩關節屈至最大限度,停留一分鐘。待疼痛梢有緩解,再作下步手法,即腿長者作屈髖內收內旋患肢,腿短者作屈髖外展外旋患肢,然後患腿伸直,手法即告完畢。待患者肌肉完全放松後,則兩腿即可等長,功能立即恢復。也有少數患者當時仍不能自動屈髖或骨盆仍然傾斜,如手法較為徹底,即不必重復手法,而應先令其休息,多可在次日恢復正常。

對患病一個月以上的陳傷,採用上法復位後,應予固定。新傷患者復位後,要給家長提出注意事項:
l.復位後在三天內避免患肢外展,如側身下樓,背著走路,持幼兒兩腿大小便等,均可引起復發。
2.如復位後已有明顯好轉,而後突然復發者,應立即復診復治,不要拖延等待。

二、固定方法
對陳舊傷在復位後固定時,應將兩腿並攏,在膝關節上萬用三角巾或有帶纏繞3~4周,不便兩腿分開。一個月以上的凍傷,固定1~3周解除固定。

三、藥物治療
新傷內服活血丸,按年齡增減用量。凍傷者加股疏絡丸,二藥同時服用。新傷l周、陳舊傷3周停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