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012

認識按摩與推拿



用手或器械的機械力作用於人體以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方法。是人類與疾病作鬥爭中使用最早﹑流傳很廣﹑療效顯著的治療方法之一。在中國漢代以前古籍稱之為導引﹐明代以後稱按摩﹐應用範圍日益擴大﹐手法更臻完善。中醫目前多稱為推拿。

西方按摩和手治法等手法操作與中醫推拿雖有許多共同之處﹐但實施手法和理論基礎又有一定差異。中醫推拿論陰陽虛實﹑循經絡﹑辨證施治﹐治療中重視補﹑瀉手法。西醫手法治療和按摩療法重視運動功能和人體解剖結構﹐治療從調整解剖關係的異常和恢復功能入手。

人體受按摩的機械力作用時﹐受力局部神經﹑血管和肌肉等發生應答﹐並通過神經-體液途徑影響遠隔器官。因而可調節人體功能﹐改善或消除病理狀態﹐促進組織的再生和修復﹐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


按摩實施以術者雙手操作為主﹐亦可用器械代替﹐但後者效果遠較手操作差。按摩手法因施力方式﹑用手的部位和治療目的不同﹐大致可分為6類﹐即撫摩(或稱按撫)﹑摩擦﹑揉捏﹑壓迫﹑振顫和叩擊。一般在按摩開始和結束時採用撫摩手法﹐其間利用其他手法。不論應用何種手法﹐都應遵循力量由輕到重﹑頻率由慢到快﹑時間由短到長﹑作用由淺及深的原則。每次治療和療程中﹐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和對治療的反應﹐隨時調整或變換手法﹐甚至個別患者需要停止治療。按摩治療對人體的作用取決於施力的大小和方向﹑受力部位和患者的身體狀況。

按摩主要作用﹕
1. 對皮膚的作用。促進皮膚血液和淋巴循環﹐改善局部營養和代謝功能﹐增加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提高皮膚的柔韌性和彈性﹔軟化瘢痕﹐鬆解瘢痕攣縮和皮膚與皮下組織的黏連。

2. 對循環系統的作用。不僅使局部皮膚和肌肉的靜脈﹑淋巴回流加速﹐還可使小動脈和毛細血管管徑增粗﹐提高局部供血。按摩促進毛細血管管壁的通透性﹐這對組織吸取營養﹑排除廢物﹑消退水腫十分有利﹐因而按摩能提高組織的修復和再生能力﹐改善或消除病理進程。在四肢用較重手法按摩﹐可使肌肉的血液回流加速﹐減輕心臟負擔﹐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壓。

3. 對運動器官的影響。在循環和營養改善的基礎上﹐肌肉的張力和容積增大﹐可防止和治療肌肉萎縮。按摩對消除運動後的肌肉疲勞效果良好﹐實驗證明﹐在肌肉疲勞消失過程中進行按摩﹐不但疲勞消除快﹐而且肌肉再工作的能力也較未按摩者明顯增強。按摩可增加肌腱和韌帶的彈性﹐增大關節活動範圍﹐若輔以被動運動則效果更著。按摩還可促進關節積液吸收﹐鬆解關節周圍軟組織的黏連﹐增加關節的活動度。

4. 對神經系統的作用。輕手法撫摩可降低局部和大腦的興奮性﹐用以鎮靜和止痛。重手法的揉捏和叩擊有明顯的興奮作用。按摩的機械力刺激神經感受器﹐通過反射作用於相應的內臟器官﹐調整其功能。如刺激頸肩部可改善顱內循環﹐按摩腹部可調節胃液分泌。受損神經經按摩後再生能力增強。

5. 按摩又有心理治療作用 。按摩時配合語言啟發或暗示﹐可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增強其與疾病鬥爭的信心﹐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臨床應用 按摩應用廣泛。常用於急性和慢性軟組織損傷﹑周圍神經損傷和炎症﹑神經疾病或廢用所致的肌肉萎縮﹑因神經疾病或血管運動功能不良引起的肢體循環障礙﹑外傷或術後黏連﹑神經症﹑小兒消化不良等疾病。急性化膿性炎症﹑惡性腫瘤﹑有明顯出血傾向﹑重症晚期惡病質等不宜按摩。

按摩一般無需特殊設備﹐方法簡便﹐療效較好﹐故廣泛用於治病和保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