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2007

給帝王把脈——行走在宮廷裡的御醫們(中)

第二篇:秦漢時代    
第一章:秦始皇為何會中道駕崩  
  新朝新氣象。在秦朝的國家機構中,少府為九卿之一,在少府下設六丞,《通典8226;職官七》:“秦有太醫令丞,亦主醫藥,屬少府。”秦始皇上朝,常有“侍醫”捧藥囊隨行,奉侍於帝側,以備急需。想必這位“侍醫”每到伴駕會見外國來賓時,心中又是緊張又是激動:最好也能像夏無且前輩那樣奮勇救主,用手上的藥囊再中把“頭彩”。

  太醫不但負責中央官員的疾病診治,而且掌管地方郡縣的醫療事宜。當時各地都設有醫長,對太常、太醫丞負責。藥府中的藥長主持藥物之事,設有藥藏府儲存藥物。

  秦朝給後人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秦始皇的專制統治,即大搞“一言堂”,誰敢反對天朝,一律格殺勿論。為了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根絕巔覆政府的隱患,西元前213年,秦始皇竟然下令“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在全國範圍內焚毀《詩》、《書》,並禁止私學。在秦始皇指揮“焚書坑儒”的運動時,夏無且在宮殿救主的蒙太奇鏡頭在他腦海一一閃現,況且自己小時候曾得過軟骨症和支氣管炎,以致長大後即使成為不可一世的帝王,仍然是雞胸和豺狼吼叫般的聲調。。自壯年以來,他不僅“肺弱多痰濕”,又患有癇症和結核性腦膜炎,經常癇症發作,口吐白沫,手腳痙攣。看來,離開了醫藥是萬萬不行的。當下大筆一揮,把醫藥、蔔筮、種樹之書列為不燒之列。這些書倖免於難,也讓秦在醫藥方面的資料文獻得以流傳後代。
  在西漢時,漢成帝就曾命御醫李柱國校正前朝“方技”之書,“方技”在古時就是指醫學。當時李柱國校正、保存的醫書有36家,868卷之多,分為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這些書籍後來雖然也沒能流傳下來,但對於漢代當時的醫學發展也算是幫了大忙。

  秦代是以法冶國的典範,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在醫藥衛生方面也是如此。據雲夢秦簡記載,凡外來賓客入城,無論身份多麼尊貴,面戴白紗的醫務人員都必須像今天的交警一樣,令馬車泊在道邊,用火對其車上的衡軛進行反復熏燎,以防馬身上未被消滅的寄生蟲等附著在衡軛和駕馬的皮帶上。用火熏燎的風俗是歷史上延續最久的風俗之一,用這種方法除有防蟲害作用外,對一些細菌和病毒也有殺滅作用,帶有防疫性質。這大概是歷史上最早的衛生防疫了。

  秦始皇多病纏身,因此,御醫一直要伴隨在秦始皇左右,隨時防身救命。不過,御醫已不再風光了,這會兒,風頭最健的是方士。
  對於擁有天下的帝王們來說,憂憂我心的不是繁雜無休止的國事,也不是與三千粉黛的糾纏,而是在一朝攬鏡自照時,突然發現鬢已沾霜,韶華不再。帝王馬上意識到有一件大事自己該做的沒做——尋找長生不老藥,把自己有限的生命無限度地延長到仙境裡。
  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可以說是中國千年帝國中帝王的縮影。天下一得手,秦始皇便急似風火,追隨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等先行者,四處求仙,尋找長生不老之藥。
  古代的方士雖然在官方的正史中是以搞迷信為生的“三教九流”式的人物,但其中也不乏有識之士。他們懂得諸如醫藥、煉丹術、占星術、航海術等科學技術。謀取富貴也是方士人生的第一追求目標,他們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投皇帝之所好,描述神仙世界和生長不老藥的地方,說得唾星飛濺。秦始皇對這類荒話買帳的很,一次次不惜代價派方士入海求仙。
  有個叫徐福的方士最大膽,自稱到過在東海之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看見了山上的仙人以及漫山遍野的不死之藥。始皇帝年方四十一歲,對仙藥如饑似渴,即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及五穀百工,越海求仙。
  世上本來就沒有什麼神仙,也不存在什麼生長不老藥。徐福入海數歲,求仙藥而不得,恐遭始皇雷霆之怒,就乾脆跑到日本列島做起華僑來了。這下可讓日本人撈了個大便宜占,使在繩紋石器時代徘徊了數千年之久的日本列島發生了巨變,躍入彌生銅器時代,並成為歷史上聞名的盛產稻米和絲織之國。
  等不到徐福,秦始皇決定親自上陣,去入海求仙,不料致命的病先襲擊了他。  偉大的始皇帝龍體一直欠佳,正值壯年就開始齒松發脫,目光昏花。儘管東南諸郡動盪不安,北方匈奴屢屢騷擾,他還是把入海求仙當作壓倒一切的大事來抓,甚至不顧病弱,毅然出巡。當鑾駕來到琅琊時,正值是“五黃六月熱死狗”的盛夏。秦始皇病倒了,出現的是發熱、噁心、口渴、頭痛等中暑先兆。
  御醫們就建議停駕休息,避過暑期再走。但秦始皇是個頑固透頂的人,此刻大有不見仙藥死不休的氣概,下令繼續前進。到沙丘(今河北廣宗)時,秦始皇就趴窩了,而且病的不輕,是中暑高熱。變得神志不清、皮膚蒸熱、煩渴氣促,以致不能進食。中暑重症中最嚴重的一種就是中暑高熱,御醫們一陣手忙腳亂,對始皇帝採取了冰塊降溫、藥物降溫和支持療法,但年紀大的人或是慢性心肺疾患者,如果昏迷時間超過了一個半時辰,也會因周圍血流量減少,散熱功能嚴重受到影響而在劫難逃了。
  始皇帝恰恰是位慢性心肺疾患者,年紀又過了五十,就這樣,傳說中的司暑老人與死神連袂攜手,把他請去喝茶去了。

第二章:御醫成為漢帝國最搶手的職業  
   秦始皇死後,二世胡亥把朝政交給了宦官趙高,自己一頭紮進了戲子堆裡,決心讓秦腔藝術發揚光大,永載史冊。秦行苛政,百姓怨聲載道,於是秦失其鹿,天下逐之。  
  推翻了暴秦,造反派頭子項羽與另一個同行劉邦展開對全國政權的PK。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可軍人氣質十足的項羽邂逅了大流氓劉邦也被弄得沒了丘八的脾氣,說什麼“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用兵的過錯。”最後在烏江邊自尋了短見。  
  劉邦在長安建立漢朝,史稱“西漢”。  
  西漢政府把秦朝的政府機構體制全盤照搬,醫療體制上沿襲秦太醫令丞的舊制。當時的太常太醫令丞,相當於後世的衛生部部長,其下分工與機構設施較秦更加龐大,負責與管理方藥者各司其職,管理方藥者又有典須方藥和本草侍詔之分。典領方藥側重於方劑的研製,以供宮廷方藥之需。而本草待詔則主要為皇家採集各種藥材,這些人不象典領方藥官職穩定,用著時被征詔上來,又隨時可能破裁減。  
  太常太醫令丞為醫事管理的最高醫官。少府太醫主要為宮廷服務,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養,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樂府、若盧、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織西織,東園匠”等令。少府有些類似今日總統府衛生保健局長的角色。  
  漢代的侍醫,也稱“醫待詔”,沿襲秦制,主要為帝王皇室和諸侯王診治疾病,相當於後世的侍御醫。劉邦一家人都比較大方,當年劉邦南征叛亂的英布,被射了一冷箭,在凱旋的路上,大概是瘡傷感染,病情加重。呂後忙找來民間名醫給劉邦把脈。劉邦向名醫尋問病情,這位名醫回答說:“放心,可以治好的。”劉邦便來了流氓脾氣,大罵說:“老子能以一個平民百姓的身份拿著三尺寶劍奪取了天下,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我的命在天,就是扁鵲來了也沒用!”出手就是五十兩黃金,硬是給把這位看病的名醫打發走了。所以,從那以後,御醫就成了最熱門的白領職業,不僅是薪金高,可以享受到政府津貼待遇,不愁拖欠工資;檔次也超強,天天與帝王諸侯打交道,社交圈與民間醫生有雲泥之別,可謂是座上皆豪門,往來無白丁。  
  相比之下,統領皇帝保健醫生小組的太醫監就是金領了。因此許多學醫的人鑿窗挖門,腦袋削尖也要衝擊太醫監的寶座。  
  漢昭帝時,權臣上官桀的老丈人有個最為寵愛的人叫充國,便是仰仗著上官桀的權勢當上的太醫監。這傢伙覺得自己挺腰比較粗了,就想在內廷裡橫著膀子晃。敢不聽宣詔,就在後宮裡亂走亂竄,按照大漢律條,當處以死刑。上官桀便去向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求情,霍光與上官桀雖是兒女親家,更是不能共存的政敵,平時想找削弱對方勢力機會還找不到,自然沒給他什麼面子。上官桀只好讓兒子上官安去求蓋長公主。蓋長公主拿出了二十匹良馬替充國贖罪,充國才減罪免死。  
  在漢代,“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說法最早得到了落實。宮廷內第一次出現了女侍醫、女醫和乳醫的婀娜身影,這些“大長今”在宮中主要為皇后、公主等服務,診治婦產科疾病。在漢武帝時代,河東地方(今山西省夏縣)有一個名叫義姰的女子,義姰是個自學成才的典範,她從小就對藥草有興趣,十幾歲時就上山採集中草藥替鄉親們治外傷。並遍訪民間郎中,拜師求教。有一次,從外地抬來了一位久治不愈的腹脹病人,身軀瘦得皮包骨頭,肚子卻鼓的像將要臨產的孕婦,氣息奄奄。義姰對他仔細診斷後,取出幾根銀針,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連紮了幾下,又取出一包藥粉撒在病人的臍眼上,用熱水浸濕的布巾裹住,並給病人喂服湯藥。幾天之後,病人的腫脹竟漸漸消退,呼吸變得均勻,不久就痊癒了。後來,義姰神奇的醫術不脛而走。漢武帝聞知此事,立即下詔征她進宮,封為女侍醫,專為皇太后治病,深得王太后的寵信。義姰遂成為巾幗醫家第一人。  
  劉邦平定天下後,把劉姓的親戚都封成王侯,這些諸侯王府的醫政也仿照中央,建立起小宮廷的御醫小分隊。如西漢同姓諸侯王府,濟北王有太醫高期、王禹;齊王也有侍醫數人。另外,王府中其他人也有喜好醫方者。王府懂得大師在民間的道理,積極培養自己的保健醫生的後備力量,組織進修班,派人去當地名醫那裡請教、或拜名醫為師求學深造。地方官吏家中,也多有醫藥的設施。例如西漢高永侯的管家杜信,曾向名醫淳于意學習《脈經》、《五色診》等達兩年。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14種醫藥簡帛書,為西漢時之一例。  
  在地方的郡、縣、鄉、亭四級機構中,有關醫事制度的可鑒史料少得可憐。在縣級政權中可能沿用了以前秦朝的法醫檢驗組織。亭一級設專門掌營“開閉掃除”事務的亭父,相當於今天愛國衛生委員會基層組織的街道辦事處主任,在每年春季衛生大檢查時,不忘到下轄街道社區統計一下滅了多少只老鼠多少只蟑螂,然後逐級上報。由此可想知在郡、縣,鄉級的行政機構中,也會有掌管或兼管醫藥衛生之官吏。但下層的百姓一無醫療保險,二無公費醫療,以致當兵的死於邊關,貧困者病倒在道旁。在缺醫少藥的情形下,孤寡老弱不能相養,大道上死者相望。    每遇到災荒年頭,窮得叮噹響的老百姓只能是“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了。估計那些在民間當赤腳醫生,更怕是出診時連醫藥的成本費也都賺不回來,他們免不了會對想子承父業的後代說:孩子,要做就做御醫去。

第三章:緹縈救父  

   西元前167年,也就是漢文帝劉恒為大漢九五之尊的年間,在齊國都城臨淄的西門外,幾個女孩子圍著一輛囚車嚎啕痛哭,不肯離去。車裡的囚徒仰天長歎道:“為什麼偏偏生的五個都是女兒,遇到急難的時候,只知道哭,一個有用的也沒有。唉,看來這回是死定了。”
   這個囚犯就是齊國的太倉令淳於意。
   齊國是個諸侯國,太倉令就是齊國國家物資儲備庫主任。這一年,齊文王病死了,而淳于意被皇帝詔書進京問罪。齊文王患肥胖病,氣喘、頭痛、目不明、懶於行動。但淳于意放著大有油水可撈的主任不幹,一門心思地給人看病,齊文王的病經過他的診斷推理,如今死了自然脫不了干係。
   淳于意當時認為齊文王形氣俱實,主張調節飲食,多做體育鍛煉,以運動筋骨,開闊情懷,疏通血脈,以瀉有餘。可是有一庸醫隨後施以灸法,使齊王病情加重致死。
   原本治死齊文王的屎盆子扣不到淳於意的頭上,但他得罪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而且都是王侯一級的權貴。淳於意是最有名氣的醫生,找他排隊求診的人大概得排出N裡去,當時的趙王、膠西王、濟南王、吳王都曾約請淳於意為其治病,而淳於意四處行醫,分身乏術,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陣陣不拉。於是,這些感覺顏面掃地的王公貴族們就借齊王病死的當口,誣陷淳於意“不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
   一下子接到這麼多王公的控告狀,漢文帝很吃驚,立即下令把淳於意傳到長安受刑。依照當時的法律,淳於意所犯的罪是要被處以殘酷的分解肢體的肉刑。淳于意的小女兒緹縈聽了父親的感歎,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她想:“為什麼女兒偏沒有用呢?”就堅持要跟隨父親到長安,希望能夠有機會營救父親。
   到了長安,緹縈即上書給漢文帝為老爸求情。她寫道:“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於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清廉愛民,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緹縈的上書情真意切,漢文帝劉恒是歷史上有名的仁慈君主,他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得熱淚盈眶,覺得她說的很有道理,經過問訊,才搞清楚這是一樁冤假錯案,於是開釋了淳於意,允許其回故里,繼續行醫。當然也沒有把緹縈留下來做奴婢。漢文帝還下詔從此廢除面部刺字、割鼻、斷足等三種酷刑。 
  緹縈的捨身救父事蹟令人欽佩,後被編入中國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裡,萬代流傳。有詩讚頌曰:“隨父赴京曆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史學家班固記贊此事的詩最為有名:“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太倉令有罪,就遞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聖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而更可貴的是,由於這位超級女生的英勇表現,淳於意的醫術也才有了一個能夠得以傳播後世的機會。淳于意是秦漢時期有記載的收徒最多的一位醫家,甚至連濟北王的御醫高期、王禹也到淳于意的門下進修,專門學習經脈術。臨淄的唐安來向淳於意學五色診法等,雖僅僅是肄業,但是由於是淳於意調教出來的高徒,齊王不得不高看一眼,就讓他做了自己的保健醫生。。 
  淳於意(西元前205?~前150年)是土生土長的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因曾任齊國的太倉令,人稱倉公,年輕時喜歡讀書,尤好鑽研醫學,曾經向公孫光學習醫術。公孫光見他勤勉好學,便鄭重推薦給具有公乘爵位的陽慶。
  當時陽慶已經七十多歲了,沒有能繼承醫術的子嗣。他對淳於意說:“把你原來學過的醫書全部拋棄掉,它們是不正確的。我這裡有前人流傳下來的黃帝、扁鵲的脈書,五色診病的方法,可以知人生死,決斷疑難病證,確定疾病可治與否。還有藥論方面的書籍,也非常精妙。我覺得你很合我的心意,就想把我全部秘傳的醫書都傳授給你。”
   淳於意興奮地說:“我太幸運了!這真是我不敢想像的啊。”馬上向陽慶跪行拜師大禮,接受了他傳授的《黃帝扁鵲脈書》、《上經》、《下經》、《五色診》、《奇咳術》、《揆度陰陽外變》、《藥論》、《石神》、《接陰陽禁書》。   從此,淳於意埋頭苦讀三年,他的醫術也突飛猛進,更加精湛了。為他人治病,其診治疾病和決斷生死的實際能力得到驗證,深受患者的好評。後來他一度出任齊國的太倉令,但他原本是個讀書人,天性耿直,對官場的爾虞我詐看不慣,沒有多久,就辭職當起專業醫生來了。

第四章:一位編外御醫的“自述”    
   漢文帝在赦免淳於意的同時,也對淳於意“精確制導”的醫術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就下詔讓淳於意對自己治療過的各種病案實話實說,整理呈報。
  
  在這份上報的病案中,涉及到帝王及其身邊的人病情案例如下:  
  齊王一個兒子的男孩生了病,召我去切脈診治,我告訴他說:“這是氣膈病,使人心中煩悶,吃不下東西,甚至嘔出胃液。內心憂鬱,常常厭食是這種病症的起源。”我當即調製下排氣湯藥給他服下,只一天就不再膈氣了,又過兩天即可以吃下東西,三天后病就痊癒了。因為我在切脈時,發現脈象濁重急躁,這是心臟有病的脈象,叫陽絡病。脈象理論說:“脈觸及到手指時壯盛迅速,離開指下時則感覺艱澀,病在心臟。”全身發熱,脈氣壯盛,稱作重陽。重陽就會熱氣上行衝擊心臟,所以病人心中煩悶吃不下東西,就會影響到絡脈上,絡脈有病,血就會難以抑制地上竄,最後導致患者死亡。這是內心經常悲傷易患上的病,是憂鬱誘發的。  
  齊王太后有病,召我去診脈。我發現齊王太后太陰寸口濕潤,這是受風的脈象。就說:“是風熱侵襲膀胱,大小便困難,尿色赤紅的病。”我用火劑湯給她喝下,吃一劑就能大小便了,吃兩劑,病就退去了,尿色也和從前一樣。這是出汗時解小便得的病。是脫掉衣服時汗被熱風吹幹得後引發的病症。脈象理論說:“脈象用力切脈時大而堅實有力,輕輕切脈時大而急躁有力,是腎臟有病。”但我在腎的部位切脈,情況相反,脈象粗大躁動。脈象粗大是顯示膀胱有病;躁動的脈象顯示中焦有熱,尿色呈現赤紅。  
  濟北王病了,召我去診治。濟北王的脈象脈氣陰寒,有風邪,心脈重濁。依照病理“病邪入侵體表,體表的陽氣耗盡,陰氣就會侵入。”陰氣入侵囂張,就使寒氣上逆而熱氣下流,會使人胸脹氣悶。我告訴他說:“這是‘風厥’使胸中脹滿。”就為他調製藥酒,喝過三天,出透大汗病就好了。他的病是因出汗時伏臥地上而得。如果是出汗期間伏臥在地的人,切他的脈時,他的脈氣已呈陰寒之象,病邪就侵入了內裡,治療時務必要逼迫陰寒隨著汗液淋漓流出。  
  濟北王召我去為他所有的女侍妾診脈。輪到一個叫做豎的女子時,豎表面看上去一切正常。我說:“豎傷了脾,只宜靜養,否則按理當在春天時嘔血而死。”接著又問濟北王說:“這位叫豎的才人有什麼才能呢?”濟北王說:“她是本王去年花了重金從‘民所’買來的。這個女子喜好醫卜星相等方術,色藝雙絕,常常搞出些新花樣使本王開心。”濟北王問:“她真的有病嗎?”我回答說:“豎的病很重,按理是要死的人。”濟北王就把豎召來,發現她容顏依然燦爛,便以為我一定是看走了眼,沒有把她賣掉。到了春天時,豎侍從濟北王上廁所。濟北王離去後,不見豎跟出來,就讓人去找,發現她已經倒在廁所裡嘔血而死了。她的病得之於流汗。這種“流汗”病人的病症隱藏在內部,其毛髮、臉色光澤不改,脈搏也不呈現衰象。    菑川王有位嬪妃生育後乳汁不下,就急召淳於意。淳於意聞訊趕到後,即讓這個嬪妃用酒飲服下一撮莨菪藥末,片刻功夫就順當地流出奶水來。淳於意再診她的脈,發現脈波躁亂,知道尚有婦科病存留在體內,便給她服飲一劑消石,很快排出五六枚豆子大小的淤血塊。 
   菑川王一日洗了頭髮後,頭髮還沒有幹就去睡覺,起床後頭痛難當,就請我來為他診脈。我說:“王爺這是逆氣上行,症狀嚴重的‘蹶’病,嚴重時導致頭痛身熱,進而心煩、懣悶。”便用冷水撫拭他的頭部,然後用針刺他的足陽明經脈,左右各刺三穴,頭痛胸悶的症狀立刻就消失了。    齊王黃姬的兄長黃長卿在家裡舉辦宴會,我也應邀赴會。各位客人落坐後,尚未開席。我上下打量兩眼坐在我的身旁的王后的弟弟宋建,告訴他說:“你身上有病。在前四五天裡,你的腰脅部痛得不敢俯仰,並且小便也不通。由於沒有及時治療,病邪侵染到了腎臟。病邪進入腎臟,小便不通暢,這就是所謂的‘腎痹’病。你應當趁其沒有侵入五藏的時候,抓緊治療。”宋建驚奇地說:“確實是這樣的。我原來就一直腰脊疼痛。在前幾天,有天下雨,黃家的幾位女婿看見我家的糧倉地面正鋪方石,就一起來幫忙。我也想跟他們一樣搬運方石,結果試了幾次都沒搬動,只好放下了。傍晚時腰脊就疼得不得了,小便也不通,至今沒有好。”我瞭解宋建的病情,是從望診時發現他的太陽穴處色澤枯乾,兩頰顯示腎病部位邊緣四分處色澤乾枯,所以才知道他的病是從以往四五日開始的。我便用溫補的湯劑給他服用,十八天左右病就治癒了。  
  齊王從前是陽虛侯時,有次病得很重,許多醫生一致認為是蹶病。我為他診脈,判斷是患的是‘痹症’。病根在右脅下部,如的杯子一樣大小,使人喘氣艱難,逆氣上犯,無法咽食事物。我熬做火劑粥給他服用,一連六天,逆氣開始下移;再讓他改服丸藥,大約又過了六天,病情徹底好轉。他的病因是房事不當。當初我為他診脈時,無法辨別問題是出在哪一經脈上,只是大略清楚疾病所在於什麼部位。  
  那麼,什麼是從面色判斷五臟健康狀況的五色診法哪?  
  所謂但五色診法就是中醫最常用的一種診斷方法,正常人的面色是紅黃相伴,有光澤。但由於個體的差異,所處地區的不同,以及季節、氣候、環境等的差異等會有所不同。比如人的面色在春天偏青,夏天偏紅,長夏偏黃,秋天偏白,冬天偏黑。五色診法就是根據人的面部顏色來判斷人身體的病證。中醫認為人的面色能夠反映出臟腑氣血的變化,並將面色分為青、黃、紅、白、黑五種,根據五行學說,五色對應於五臟,青為肝,黃為脾,紅為心,白為肺,黑為腎,因此從面色的變化可推測到五臟的病變。青色一般見於肝膽及經絡病證,黃色多數脾胃虛弱,紅色則多為陽盛熱斥之證,白色一般是氣、血、津液病證的表現,黑色則跟心腎疾病相關。而每一種面色中也還有更為具體的區分,再根據具體的顏色來對病人的病證做出基本判斷。


第五章:淳于意發明的“病歷”    
   除了二十五條關於醫案的問題外,淳於意還就漢文帝感興趣的其他問題作了回答:  
  漢文帝問:“你所診治的疾病,許多病名相同而診斷不同,有的確定為死症有的又不死,這是為什麼呢?”  
  淳於意回答說:“把不同的疾病按脈象、症狀加以區分,並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只有醫術高明人才能做到這一點。現在我所診斷過的病人,都有關於病情的紀錄。判斷死生的診斷結論,要依據前人傳承下來的脈法,結合實際情況作出最後的判定。”  
  漢文帝問:“你決斷病人的死或活的時間,有時也不能應驗,這是什麼原因呢?”    淳於意回答說:“這都是因為病人在飲食喜怒等方面不加節制,或者是不應當服藥的服了藥,不應當針灸的用了針灸,因此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漢文帝問:“在你行醫時,各諸侯王公有向你請教的嗎?齊文王生病時,不請你去診治,這是什麼緣故?”  
  淳於意說:“趙王、膠西王、濟南王、吳王都曾派人召請我。齊文王生病時,也找過我。我家中貧寒,要靠給人治病養家糊口。我不敢到這些王府中去,就是實在擔心被諸侯王公委任為侍醫而受到束縛。所以我寧肯把戶籍遷到親戚鄰居等人的名下,到四處去行醫遊學。    漢文帝問:”你知道齊文王生病不起的原因嗎?”  
  淳於意回答說:“我沒有當面診斷齊文王的病情,只是聽說齊文王有氣喘、頭疼視力差的病。我推測這主要是因為他身體過於肥胖,聚積了過多的精氣。身體如果得不到活動,骨胳不能支撐肉軀,所以才氣喘,這不是用醫藥可以解決的。依照脈理說:‘二十歲時的人應該做跑步的運動,三十歲時應該快步行走,四十歲時應該安坐,五十歲時應該安臥,六十歲以上時應該使元氣深藏。’齊文王年齡不滿二十歲,脈氣正旺應該多運動卻懶於活動,這是違背自然規律的表現。後來聽說有的醫生用炙法為他治療,以致病情立刻加重起來,這是在判斷病情上出現的錯誤。這樣的病人,一是要調和飲食,二是要加強運動。通過肢體鍛煉來開擴心胸,調和筋骨、肌肉、血脈,疏瀉體內的鬱積的旺氣。人到二十歲時,正是“氣血質實”的時期,從醫理上看,如果採用砭炙的治療方法,就會導致病人氣血沸騰不止,直至死亡。  
  漢文帝問:“你診病時預斷死生,能完全不出錯嗎?”  
  淳於意回答說:“我給人治病,必須診脈後才對症下藥。那些有嚴重呈現敗、逆脈象的人就無法治癒,脈象比較和順的才給予治療。由於我對脈學還不能全部領會貫通,徹底掌握,在為可治的病人做預斷也經常出現失誤,因此,我做不到完全不出錯。”  
  淳於意的這份《診籍》是開歷史先河的“病歷“,對後世醫學的發展意義深遠。《診籍》涉及的患者上至王侯官吏,下至百姓奴僕,病患的姓名、職業、籍貫、病名、脈象、病情、治療方法、所用藥物、治療效果等一項都不少。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口腔科及心理病患的治療。記載的疾病有癰疽、消癉、齲齒、厥證、懷子不乳、月事不下等10餘類;涉及的病因有感受寒濕(如流汗或汗出受寒)7例,房事所傷4例,飲酒2例,飲酒、盛怒與房事不節相合3例,情志所傷(如怒、憂思)2例,飽食、過勞、外傷、服藥石、不講衛生各1例,未言明1例。  
  一些病症及病因都是首次發佈,在衛生界造成轟動效應。如最早提出齲齒的病因與飯後不漱口有關;首提飲酒致泄的病機;記載了第一例憂思致病的案例,而病人還是小兒,同時也是最早的有關“絡脈”病變的醫案;記載了首例女子相思病案等,這些都是寶貴的醫學史料。  
  更值得稱道的是在這些病歷中,沒有一絲水分,所以的治療效果,淳於意概不隱瞞,對於醫治無效而死亡的,也直言不諱,並客觀地分析治療失敗的原因,表現出一個醫家對科學應持有的嚴謹態度和誠實的醫德。  
  《診籍》所載的治病方法有針灸、藥物、食療等,涉及的方藥有下氣湯、火齊(劑)湯、苦參湯、莨菪藥、消石、芫花、米汁、藥酒、柔腸、竄藥、丸藥、半夏丸等,儘管有些方藥的記載不夠詳細,但還是可以依醫理推斷出來的。淳于意也是一個大膽創新的人,如“病齲齒”案提到苦參湯漱口,苦參可清熱燥濕殺菌,非常具有科學性,以今天的眼光看來,說淳於意是口腔醫生的老祖宗也不為過。又如“病蟯瘕”案,採用了芫花煎湯飲服的治療方法。芫花苦溫,為有毒之物。但到了淳於意的手中,屬於“正義的來福林”,以毒攻毒,成為蟯蟲的剋星。特別是淳於意還首次提到了物理降溫法,在“病厥”案中,病人頭痛身熱、煩悶,淳於意囑“以寒水拊(同撫)其頭”,並加刺足陽明脈而獲效。在當時的年代,這些病案的治療手段應該是很前衛的了。  
  當然,某些用藥也還有商榷之處,如懷子不乳案中,淳於意使用莨菪催生成功,莨菪是否具有催乳功能,歷代本草及藥理學均未做記載。另外,值得一提還有“火齊(劑)湯”。在《診籍》25案中,運用此方治療疾病多達五次,足見其功效不凡。原案雖未陳述使用具體藥物,但只需略加統計,就會發現“火齊(劑)湯”治療的對象全為熱證,尤其用於兼有不得大小便、溺赤之證。因此可以推測出,“火齊(劑)湯”應為治療火病的湯劑。在爐火正紅的藥罐中,淳於意煎熬的應是一些清熱解毒、瀉熱通便之類藥物。


第六章:我與神仙有個約會    
   在西元前141年,又一位開天闢地的帝王登上中國歷史的大舞臺,這個人就是始終與秦始皇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漢武帝劉徹。劉徹原名劉彘,也就是野豬的意思,七歲時被立為太子後改名為徹,他十六歲登基,是漢朝的第七個皇帝。漢武帝統治西漢帝國歷程長達54年,他北擊匈奴,西通西域,南平閩越,東蕩朝鮮,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比同時代的西方超級大國羅馬帝國還要強盛。  
  可漢武帝絕不是一個超俗絕世的聖者。這傢伙驕傲虛榮、陰狠猜忌、好色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執;是凡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算是都占全了。但他絕對不是長了個“彘”頭的皇帝,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卻不重用提出以這種思想來統治國家的建議者董仲舒;忌憚大將衛青的聲望,他就提拔少年霍去病統軍牽制自己這位戰功赫赫的小舅子。僅從這兩點來看,漢武帝就是一個高智商的天才人物。有人曾對一些歷史名人進行追溯性的評定,試圖估價他們在現代智力測量中可能得到的智商分數。國外曾公佈過這樣的研究成果:    
佛蘭克林智商160分,伽俐略185分,牛頓190分,笛卡爾210分,康得190分,華盛頓140分,林肯150分,拿破倫145分,倫勃朗155分,達•芬奇180分,莫札特165分,歌德310分,伏爾泰190分……   
 估計我們漢武大帝的智商至少要在200分以上。  
  自以造就前所未有的西漢盛世後,劉徹開始目空一切,祀神求仙,揮霍無度了。也難怪人家這般狂妄,天下沒有他的敵手了。  
  秦皇漢武之所以能夠相提並論,除了倆人的雄才大略和氣質性情外極其相似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漢武帝也與秦始皇一樣,都是骨灰級別的“追仙”粉絲。在揮手間夷定四方後,劉徹也開始了走遍祖國大地的名山大川N日遊,旅遊的口號就是——我與神仙有個約會!  
  至此,漢武帝不斷到五嶽四瀆虔誠地祭禱,冀望神靈保佑,自己能夠早日成仙,與天同壽。  
  西元前110年,在去泰山祭祀的途中,漢武帝遇到一位在峻嶺間健步如飛的采藥老者。當聽到老者自稱已有一百八十歲高齡時,這位“仙粉”兩眼發亮,立即虛心向這位老者討教長生不老的秘訣。老者告訴他,他一直使用一種內有三十二種草藥的藥枕,所以才神清氣爽,身強體健。可這位一百八十歲多的老者看上去只有五十來歲,漢武帝不由面露懷疑神色。老者解釋說,自己到八十五歲那年,就已是昏衰不堪。是一位道長把這藥枕送給他,告訴他如果長期使用,定可消除百病,益壽延年。    漢武帝聞言,興奮得嘴唇直抖,便索來藥枕的配方一睹,其方由川芎、防風、二花、決明子、菊花、蠶沙、人參、杜仲等三十二味中藥組成,既有大熱、大毒之藥,又有大涼、中平之藥,諸藥混合一體,相互作用,和諧相處之後,產生一種神奇的療效作用。漢武帝又把藥方交給內行御醫們傳看,大家都深以為然。  
  劉徹現場辦公,立馬口諭聖旨,命御醫依法炮製出個藥枕。試用百日後,漢武帝就感到精氣神變得十足。又過了一年,他發現身上多年的病痛盡祛。又過了四年,漢武帝耳也聰目也明瞭,舉手投足十分輕盈,仿佛又回到了少年。  
  後來,“漢武帝藥枕”的藥方被元朝第一御醫忽思慧收錄到《飲膳正要》。此枕藥方現已被挖掘出來,經北京、湖北兩地八家醫院224例臨床觀察,證明對失眠、頭痛、眩暈、高血壓等有較理想的效果。具有活血化瘀、健腦安神、改善微循環、緩解緊張情緒、充沛精力、白髮變黑、延年益壽等功效。並能冶療高血壓、神經衰弱、失眠多夢、頭痛眩暈、頸椎病等病症。特別適合下列人員使用:    
1、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公務員、白領和在校學生;    
2、食欲不振、躁動不安的兒童;    
3、駕駛員和從事電腦操作等容易誘發頸椎病的人員;    
4、夜間娛樂生活過多過久而引發現代文明病患者;    
5、老年綜合症患者;    
6、免疫功能下降易患感冒者。  
  只是,肝炎、肺結核活動期者一定慎用。  
  人未嘗有能活到一百八十多歲,而且健碩無病的。在今天看來,把這個采藥的老者定位為精通醫術的方士是最準確不過的事情了。自然,采藥老者從漢武帝手中領到賞賜也一定會很豐厚,在家天下的時代,帝王即使是動用國庫裡儲備的國銀黃金,也無需打報告給什麼審計署和財政部,反正鑄幣權已收歸到中央。  
  由於連年征伐,加之一把手報銷巨額旅差費,導致國庫陡然空虛,文、景兩帝積累下的多年家底洪水般的一瀉而逝。於是,劉徹聰明的腦袋裡迸出一個這樣的點子:每個犯罪的人交出五百錢即可降罪一等。即交足五百錢,死刑可以變成死緩,死緩可以變成無期徒刑,無期的可以變成有期的。  
  但這些錢不過是杯水車薪,離國家財政赤字的數目還差了老大一截,劉徹不得不加稅於民,甚至連新出生人口也要納稅,早已不堪重負的百姓唯有將新生的嬰兒活活掐死。繼而導致大量的農民破產流亡。  
  在這樣的一個大帝國當公民,一時真說不清是榮耀還是悲哀。唯一值得後世皇帝學習的是漢武帝的一些自省精神,劉徹後來頒下《輪台罪己詔》:“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  
  可對於那些被窒息在繈褓中的新生嬰兒,這個遲來的道歉能喚醒復蘇他們的幼小生命嗎?對於那些親手把自己孩子殺死的父母,這個遲到的懺悔能撫平他們心頭的悲愴嗎?

第七章:望斷求仙路    
   就智商而言,漢武帝比秦始皇能略高一點,但這個時代的方士也一樣與時俱進,水漲船高,比秦始皇時代聰明的多了,他們大多自稱與神仙有過零距離接觸,甚至是某位仙人在凡塵的俗家弟子。  
  最先粉墨登場的方士叫李少君,他對漢武帝說:“祭祀灶神能得到奇異之物,可以使丹砂化為黃金,可以延年益壽,可以見到蓬萊的仙人。見到仙人,只要舉行封禪儀式,就能長生不死了,當年的黃帝就是這樣做的。我曾經在海上漫遊,遇見了蓬萊仙境裡仙人安期生,他給我棗吃,那棗如同瓜一般大。”  
  劉徹聽到遠古聖賢也居然這麼幹過,心中就有了自信和動力,便把黃帝當成學習的楷模,親自祭祀灶神,這事兒別人代勞不得,求仙須誠心嘛。他一面忙著熔化丹砂和其它藥物冶煉黃金,一面派遣方士到大海中去尋找蓬萊安期生之類的仙人。但黃金尚未煉成,李少君就病死了。可在漢武帝的眼裡,李少君並沒有死去,他是化身成仙了。消息傳出,燕地、齊地等沿海地區那些言行古怪的方士紛赴長安城,專門找漢武帝大侃有關神仙的事情。  
  這時,齊國人少翁,就因有召喚鬼神的方術而受到漢武帝的親切會見。恰巧漢武帝寵愛的王夫人剛剛死去,少翁施展法術,在夜裡召來了鬼魂。隔著帷帳,漢武帝遙見到與王夫人容貌一模一樣的鬼魂影子,認定少翁法力無邊,即刻封他為文成將軍,興建甘泉宮讓他招請天神。一年多以後,少翁的法術越來越不靈,神仙沒來光顧。於是少翁將寫著字的綢緞讓牛吞下,然後對漢武帝說:“這只牛肚子裡有奇怪的東西。”將牛殺死後查看,取出寫字的綢緞,漢武帝卻認出是少翁的筆跡,一怒之下將少翁殺死,大概是擔心有人嘲笑,他就將此事隱瞞起來,吩咐左右不得洩漏出去。  
  一次,漢武帝得了重病,御醫們等想盡辦法,仍然不愈。漢武帝就把上郡的一個能使鬼神附體的巫師召到甘泉宮祭祀。待病體稍愈,漢武帝即在專門奉祀神靈的壽宮中擺設酒宴與神靈相會。神靈還真的來了!可人們只能聽到神靈的聲音,見不到神靈的影子,神靈的聲音與人聲一樣,隨風而至,居於帷帳之中,忽高忽低,飄忽不定。漢武帝煞有介事地命人將神靈說的話記錄下來,並命名為“畫法”。神靈所說的話,誰都聽得懂,毫無特殊可言,眾人都不把它當什麼稀奇的事兒,只有漢武帝一個人樂在其中,陶醉不已。事後還神秘兮兮地對周圍人說這事兒屬國家機密,不可傳到社會上去。    其實,這位巫師的絕活不過是一種表演性質的口技,而後來滿族的鬼神附體薩滿“跳大神”就是這種絕活的延續表演。  
  就在漢武帝正為後悔殺死少翁失去求仙的精神支柱時,樂成侯丁義向漢武帝推薦方士欒大,介紹說欒大與文成將軍少翁是同門的師兄弟。  
  欒大一見到漢武帝就大吹法螺:“我常常往來于大海之中,與蓬萊仙人安期生、羨門都有過交往。只是擔心怕步了少翁的後塵,不願談什麼長生不老之方!”漢武帝連忙說:“少翁是吃了馬肝中毒而死的。你要真能得到長生不老之方,我絕不會吝惜賞賜的!”欒大當即為漢武帝表演了一個小法術,讓棋子相鬥,那些棋子果然在棋盤上劈砰相互撞擊。其實那只是用磁石棋子和帶磁鋼棒搞的騙人把戲。  
  漢武帝對此大感神奇,沒等欒大繼續大顯神通,便迫不及地封他為將軍,接著又封欒大為樂通侯,食邑二千戶,還將親生女兒衛長公主嫁給欒大為妻,送黃金十萬斤。在皇宮與欒大的府宅的路上,漢武帝派去問候、供給的使者絡繹不絕。連漢武帝姑媽大長公主、丞相、將軍等一干有臉面的人,都爭著把欒大請到家中喝酒套近乎,並贈送貴重禮物,大拍“仙”屁。欒大對此坦然受之,即使漢武帝派使者又授給他“天道將軍”的玉印時,欒大也不下跪受印,而是與武帝的使者對面站著,以示不臣。  
  僅數月之間,欒大就佩帶六枚印信,成為漢武帝跟前的第一紅人,其顯貴使天下為之震動。沿海一帶燕、齊等地的人們無不振奮地握住手腕,稱自己有長生不老的秘方,是神仙的朋友。  
  佩戴上“天道”之印,是要為天子引導天神降臨,於是欒大時常夜間在家中祭祀,召神下凡。欒大的招神本領遠不如少翁,結果只能是招來些露水。於是他就整理行裝,東行去海上,聲稱是要去請他的師父出山。欒大去海邊大大地風光招搖了一通,最後還是空手返回京城。漢武帝感覺受了欒大的愚弄,一氣之下,又殺了這位五利將軍。  
  幾番上當受騙後,漢武帝對神話的嚮往仍舊癡心不改,繼續接納方士。來自齊地的方士公孫卿告訴劉徹:“已故的仙人申公讓我給您捎個話:黃帝當年開採首山銅礦,在荊山下鑄造寶鼎。寶鼎鑄成之後,天上有一條龍垂下鬍鬚迎引黃帝,於是,黃帝騎上龍背,和群臣及後宮妃嬪七十餘人一起登天成了神仙。”漢武帝心嚮往之,歎道:“唉!要真的能跟黃帝一樣,我離開妻子兒女就當是拋棄了拖鞋一樣!”於是任命公孫卿為郎官,派他到東方等候天神降臨。    公孫卿在河南傳來好消息,聲稱在緱氏城上看到了神仙腳印。漢武帝便匆匆趕到緱氏城,望著雞爪一樣的印記問公孫卿:“你不是想效法少翁、欒大吧?”公孫卿則應對說:“神仙無求于人間君主,而人間君主有求于他,如果求神之道不寬裕,神仙就不會來。”漢武帝相信了,就封公孫卿為中大夫。於是隨著劉徹一聲令下,各郡、國紛紛擴建道路,修繕宮觀和名山的神祠,等待神仙的空降。   
 眼見漢武帝對追求神仙的勢頭越來越瘋狂越來越兇猛,宮廷裡的御醫們頗感失落,不少心裡沒了底的人正琢磨著辭職報告的措詞,打算改行當個方士去。
第八章:都是春藥惹的禍    
這年春天,公孫卿又報告特大喜訊:“在東萊山看到神仙,他好像說要見天子。”漢武帝興奮得一夜沒睡好覺,天明即動身前往。漢武帝到東萊住了幾天,神仙也沒來會晤,只看到了巨人的足跡。  
後來又聽公孫卿講,神仙最喜歡住在高樓中,於是鬱悶的漢武帝又來了精神,傳旨在長安、甘泉大興土木,興建豪華的樓堂館所。還派公孫卿帶上自己的符節,隨時恭候神仙的大駕降臨。但等到花兒都謝了草都黃了,也未見到神仙衣袂飄飄的身影。  
幾年後,年邁的漢武帝又東到海上,詢問方士入海求神之術,卻無一靈驗。心存僥倖的漢武帝便擴編求仙人數,希望總會有個萬一出現。  
漢武帝活了七十一歲,反復尋覓的求仙生涯竟達五十年。西元前89年,六十九歲的漢武帝最後一次出行東臨海邊,決心親自乘船出海,以最後的勇氣試圖與神仙相會于海上。群臣百般苦諫,恰巧護駕的奉車都尉霍子侯突然重病,一日之間死去。霍子侯是霍去病的兒子,漢武帝非常難過,這才打消了出海的念頭。漢武帝此行結束之後,自感到求仙無法實現,死神遲早降臨,他對群臣歎道:“我往日愚惑,受了方士的欺騙。天下怎會有神仙,全是騙人的鬼話!而節制飲食,服用藥物,最多是可以少生些病而已。”便下旨將那些等候神仙降臨的方士們全部遣散。  
不可否認,漢武帝是一位承前啟後而又開天闢地的真正偉大的君王。在他之前,他所建樹的文治武功無人可及。漢武帝並不是光有一副嚴肅的面孔,實際上,他除了喜歡窮兵黜武,嚮往仙境以外,還喜歡當“驢友”,遊歷錦繡河山;喜歡音樂,是皇家樂隊最初的創立人;喜歡文學,是文學家最親切的朋友;喜歡美色,將那些姿色能用“國色天香”來形容的美女統統納入宮中,還愛得既熱烈又冷酷。  
漢武帝的第一任皇后是他青梅竹馬的小表姐陳阿嬌。  
在劉徹四歲時,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劉榮。劉徹後來之所以能當上太子,全靠景帝的姐姐長公主的鼎力支持。長公主原打算把自己的女兒陳阿嬌許給太子劉榮,將來就是皇后。但是太子的母親栗姬卻根本不理這份茬。長公主就半開玩笑地問劉徹:“阿嬌好不好?”劉徹也很喜歡這位小表姐,回答說:“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就讓她住在金屋子裡。”老爸漢景帝見劉徹這般有氣魄,就欣然地說:“這門親事,朕同意了。”  
劉徹坐上皇位之後就履行了當初的諾言,真的為阿嬌建起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並冊封她為皇后。但阿嬌嬌生慣養,驕傲善妒,做了皇后又生不出孩子。她先後給了御醫的九千萬,想求得生下兒子,但是終究沒能生育。而這會兒,漢武帝愛上了色藝雙絕的歌女衛子夫,兩人如膠似漆,形影不離。失寵的阿嬌就請萊女巫師楚服祭神祈禱,使用婦人詛咒的方法,企圖除去與自己爭寵的女人。事情沒有不透風的牆,漢武帝大發雷霆,將楚服斬首示眾。收回了阿嬌的皇后印璽,廢去尊號,貶入長門宮。順便把衛子夫扶正,統帥三宮六院。  
為了挽回與漢武帝的情分,阿嬌花千金邀請當朝第一才子司馬相如作了一篇《長門賦》,讓侍女誦讀于劉徹,但終歸無濟於事。昔日金屋裡的郎情妾意的旖旎情景只能成為一種柔腸寸斷的回憶,在長門宮裡孤燈下,陳阿嬌最後憂鬱而終,死的時候只有二十六歲。  
可從平陽公主府一名家奴成為國母的衛子夫,雖然小心翼翼了大半輩子,最後也因受太子劉據“巫蠱之禍”的牽連,落了個三尺白綾自縊身亡的下場。  
漢武帝最深愛的女人是李妍,李妍雖出身娼門,卻有著傾國傾城的貌,其兄李延年的一首府樂擊穿了漢武帝的心臟:  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漢武帝一御覽過這位傾城傾國的絕世佳麗,馬上冊封李妍為夫人,罷朝三天。  ]
但紅顏自古多薄命,在李夫人病重期間,劉徹幾次探望都被她拒絕,而且至死後也沒讓他見到自己的病容,為的是讓這傾國之色永駐帝王心中。劉徹還專門寫下一首《秋風賦》傾訴了對她的思念之苦:  
秋風起兮白雲飛,  
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
蘭有秀兮菊有芳,  
懷佳人兮不能忘。  
泛樓船兮濟汾河,  
橫中流兮揚素波,  
簫鼓鳴兮發棹歌。  
歡樂極兮哀情多,  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
李夫人死後,漢武帝茶不飲、飯不吃,夜不眠,形容憔悴不堪。御醫們怎醫得帝王的相思病?近臣們只能召來一個巫師做法,讓他與李夫人的鬼魂再見一面。望著那個仿如李夫人的嫋嫋身影,劉徹心中一片淒然,寫下如此悲涼文字:“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來遲。”  
在帝王與後妃之間,只有利益的交換,以美貌換取權勢和家族榮耀,極少會有真情,儐妃一旦年老色衰,帝王就會像甩傷風的鼻涕一樣把她們甩掉,反正宮院裡的漂亮妞多的是,後妃和無數的宮女都不過是帝王們淫樂的對象。而漢武帝就是一個風流放蕩的典型,他曾這樣自言過:“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無婦人。”他的後宮美人何止二三千人?僅見于史籍的美人,就有陳阿嬌、衛子夫、王夫人、李姬、李夫人、尹婕妤、邢娙娥、趙鉤弋七人之多。直到年近六十時,劉徹還迷戀上了豆蔻少女趙鉤弋,以填充其欲望的溝壑。趙鉤弋一旦生下個男娃即被漢武帝處死,理由是“子幼母壯”,怕趙鉤弋日後成為呂後專權的翻版。  
野史中說,年事已高的漢武帝在隆冬臘月受寒得了一場大病。病後陽痿不舉,不能臨幸儐妃。皇帝體弱病深,御醫們想盡了各種方法治療都沒有效果,便頒令天下徵求到了一種藥方。 
 御醫依方做成丸藥後,送給了漢武帝新寵愛的一位美人,讓她給皇帝服用。此藥確有奇特效果,漢武帝每用一丸,就能臨幸美人一次。可在一天晚上,美人陪飲幾杯酒後,神志就控制不住自己了,竟一連給皇帝服下七丸藥。漢武帝顯得亢奮異常,擁抱美人于帳帷之中,終宵嗤嗤笑聲不斷。至天明皇帝起床穿衣時,才發現陰精流溢不禁,一會兒,就昏倒不醒人事,隨即而崩。  
當然,正史中是絕不會這樣記載漢武帝之死的。

第九章:是她讓我給皇后下的毒    
   漢武帝晚年最信任的大臣首推霍光。霍光是冠軍侯霍去病的胞弟,漢武帝喜歡他一方面是從霍去病那裡衍發的愛屋及烏心理,另一方面霍光確實是個對漢武帝“我的心裡只有你”的忠臣,就這樣,輔佐趙鉤弋所生的兒子劉弗陵的重任落到了他的肩上。  
  誰知漢昭帝劉弗陵是個短命的皇帝,在24歲那年就撒手人寰了。昭帝沒有孩子。大將軍霍光做主,讓昌邑哀王之子劉賀即位。但是這位新皇帝淫戲無度,雖只當了二十七天國家領導卻幹出一大堆荒唐事,霍光就用上官太后的懿旨廢了他。  
  這回皇位又落空了。霍光就去民間把漢武帝時被廢的太子劉據的曾孫劉病已找來了。當年的太子一家都被殺害,惟有剛出生的劉病已躲過了這場血光之災,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一直生活在民間草根階層的劉病已這回算是一步登了天。  
  劉病已改名為劉詢,就是漢宣帝。他在即位前,早已娶了民女許平君為妻。但是,霍光的繼室霍顯想讓自己的小女兒霍成君當皇后,稱尊後宮。在霍顯的慫恿下,一些大臣就吵著讓劉詢立霍光的女兒為皇后。  
  可劉詢不忘共患難的妻子,堅持把許平君立為皇后。照例還應該封許平君的父親許廣漢為侯,霍光卻說他已受過宮刑,微賤之人是不能封侯的。霍光權傾朝野,況且祖宗立下的法度不好破,宣帝爭執兩句就只好算了。  
  霍光輔佐宣帝了兩年,見劉詢對自己處處躬謹謙讓,也還放心,就自請歸政退休,宣帝自然不能答應,並且還讓大臣們凡事先奏請霍光,然後再通報自己。  
  霍顯可是個心狠手辣的女人。她原是侍候霍光女兒的一個婢女,因相貌出眾,聰明伶俐,很會討霍光的歡心,連續為霍光生了幾個子女後,地位噌噌地上升,幾年後就成為霍府的女主人。  
  女兒霍成君沒有當上皇后,霍顯感覺很沒面子。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於是霍顯便把毒手伸向了許皇后。    恰逢懷孕的許皇后分娩期將至,忽感身體不適,宣帝連忙命宮中的女御醫日夜值班服侍。霍顯臉上露出得意的笑,認為出手的機會來了,就把與自己相識的女御醫淳於衍找到自己家中。  
  淳于衍在民間時就是有名的“女中扁鵲”,積累了很多臨床經驗,精於切脈,通曉醫藥,醫術在宮中算得是一流了。  
  霍顯對淳於衍說:“有一件事情想請你幫個忙。宮裡面的許皇后身懷六甲,這幾天御醫們一定會要給她開些補藥吃,如果你能在皇后的藥裡做些手腳,讓她命赴黃泉,我女兒就可以當上皇后了。日後,你與我們霍家共用榮華富貴。”  
  淳於衍聽了,差點嚇得尿褲子,慌忙推脫說:“我們御醫只負責開藥方,抓藥煎藥都有專人去做,無處可以下手。”霍顯蛾眉一挑說:“這件事只怕你不想做!你放心,一切有我丈夫霍大將軍做後臺,誰敢生事就滅他滿門!”  
  淳於衍無奈之下,只好苦著臉答應了。  
  許皇后安然生產,借服用調理藥丸之機,淳於衍就把一種毒性很強的草藥附子搗成碎末攙入進去。許皇后服下藥丸後,感覺噁心頭暈,心速加快。沒過一天后就中毒身亡了。  
  宣帝十分震怒,命令將所有御醫逮捕,淳於衍也在其內。霍顯擔心淳於衍吐露真情,只好把事情原委告訴了丈夫,求霍光設法營救,霍光知道了也很害怕,連聲埋怨夫人行事莽撞。但事已至此,他也只好硬著頭皮去宣帝那裡遊說,讓劉洵釋放了全部御醫。漢宣帝是個心思縝密的人,他感覺事出蹊蹺,原想查個水落石出,但是礙于霍光的權勢,只好忍了:老東西,咱們有帳不怕秋後算。  
  不久,霍成君被迎入宮中,一年後果然成為後宮之主。淳于衍則得到霍家的很多賞賜,過起富豪般的日子。但是好景總是不長,在宣帝地節二年,霍光走到了人生的終點站。聽到這個消息,劉洵暗暗地長出了一口氣:傀儡皇帝的歲月可以結束了。  
  漢宣帝雖然立了霍成君為後,但並不寵愛她。霍成君尚未生子,宣帝打算把許平君所生的劉爽立為太子。霍顯是好吃不撂筷了,她把一包毒藥塞給女兒:“即使你將來生了男孩,也要被他管一輩子。趁早毒死這個小東西!”  
  漢宣帝這回是吃一塹長一智,派人對太子嚴加保護,凡是食物都要先嘗後進。霍成君幾次想毒殺許皇后留下的兒子,都未能得手。  
  霍光死後,漢宣帝正愁找不到扳倒霍家的理由,霍顯和霍光的兒子霍禹等人倒主動送上門來,這娘幾個居然想謀反奪權,擁立霍禹為天子。漢宣帝預先得到密報,立刻將霍家一網打盡。  
  淳于衍也成了階下囚,她為了替自己解脫,供出霍顯陰謀毒害許皇后的經過,滿臉流淚:“是她讓我給皇后下的毒!”無奈漢宣帝對其已是恨得牙根都咬碎了,不砍她的頭實難消心頭之恨。  
  霍門九族一個都不放過,霍顯、霍禹被腰斬,連帶霍氏女婿外孫,誅滅不下千家。霍成君雖未參加謀反,還是被廢。至此,宣帝終於清除了國政上的最大絆腳石,為許皇后報了仇。  
  漢宣帝出於民間,深知百姓的疾苦,處處維護人民的利益,是個“親民”好皇帝,後人把他在位的時間和漢昭帝統治的時間稱之為“昭宣中興”。    那麼,附子究竟是怎樣的一味劇毒藥哪?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旁生塊根(子根),大辛大熱,含有許多生物鹼類,如烏頭堿、次烏頭堿、中烏頭堿等。藥理實驗指出,口服0.2毫克烏頭堿,即可產生中毒症狀,表現為口腔、咽喉部刺痛、燒灼感,口唇及舌頭的麻木感,語言不暢,舌體難動;重者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眼花,四肢肌肉強直,陣發性抽搐,牙關緊閉,甚至引起心室顫動、心源性休克而死亡。對於孕婦和產婦絕對禁服用的。  
  但中醫理論認為,藥物的有毒無毒是相對的,選用劇毒藥物,藥物的針對性強,能夠發揮其專注、強烈的治療作用,常能收到立竽見影的效果,變有毒之藥為有益之品。附子雖是大毒之品,有回陽補火、除濕散寒的功效。其藥性峻烈,多用於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等危急重證。故在臨床使用時,還可配伍其它藥物,以起到增效減毒的效果。  
  如“四逆湯”即以附子配乾薑、炙甘草來主治少陰虛寒證,薑、草即增強了附子的回陽救逆之功,又緩解了它的毒性,具有一箭雙雕之奇效。  
  附子配麻黃、桂枝、芍藥、細辛、乾薑、甘草、五味子、半夏,能夠溫肺化飲治療肺脹。  
  附子也可以用於食療,如在冬季,附子燉羊肉,就是老年體虛、咳嗽氣喘、體溫偏低、畏寒肢冷等慢性病證的優良補品。具體方法是取1~2斤羊肉,洗淨,切塊,放入鍋中,加水,再加入制附子30克,配適量大茴、小茴、桂皮、甘草、生薑等作料,武火燒沸後,再用文火慢燉2~3個小時。兩三個小時的慢燉,能使烏頭堿水解破壞,食用是安全的。但需記住不要嚼食藥渣,把藥渣吞咽到肚子裡更是萬萬不可的。

第十章:“一言可以興邦”的“藥王”    
   自宣帝以後,大漢皇帝變得一蟹不如一蟹,把持朝政的王莽趁機篡權,建立新朝。王莽是個喜歡做大事的皇帝,但國策朝令夕改,結果什麼也沒幹成,還導致天下大亂。走在街上的王莽被一個覺悟起來的人民群眾給滅了,只有十四年的國運的大新朝由此壽終正寢。  
  今天看來,王莽的確是一個思想前衛、崇尚科學的皇帝,史載“翟義党王孫慶捕得,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漢書•王莽傳》)那時,他就主張解剖人體,研究人體的內部結構了。御醫與屠夫聯手,搞活人大解剖,夠得上是千古奇聞了。  
  大漢皇族的破落子弟劉秀收拾了舊山河,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是為漢光武皇帝。  
  劉秀手下有個叫邳彤的開國功臣,滿腹文韜武略,後被劉秀的兒子漢明帝劉莊讓畫匠描繪成肖像,把他與鄧禹、吳漢等二十八位開國功臣的畫像一起掛在南宮雲台,百姓都說雲台二十八將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下凡,劉秀能平定天下全靠這幫神仙幫忙了。  
  在民間,邳彤的名氣要遠遠超過鄧禹、吳漢等位高權重的同僚,因為他精通醫道藥理,在幫劉秀打江山之前就是一位濟世救人,藥到病除的醫者。在擔任和城郡太守期間,邳彤還經常利用業餘時間搞第二職業,扮作串鄉醫生給人治病,且療效頗佳,被稱為“神醫”。  
  至今,在中原祁州還流傳著一個婦孺皆知的傳說:有一年,邳彤遊醫來到京城,恰逢皇宮內一位公主患有不醫之症,宮廷所有御醫集合到一起反復診治,仍不見好轉。於是愛女心切的聖上慌了手腳,就將黃榜貼得滿皇城都是,表示誰能治好公主的病,願索金銀者,必然重賞;願招為駙馬者,即可娶公主為妻。邳彤藝高人膽大,伸手就揭下黃榜。經過望聞切問,邳彤弄明白公主的病症,並斷定公主食道和胃部淤積食物,得的是胃口閉塞症。且病情確實相當嚴重。他回到住後,偷偷將身上的髒污泥搓成丸,給公主奉上。公主服下藥丸,一陣劇烈的噁心,嘔吐之後,胃口食水能進,不幾日,食欲正常,神色好轉。拿身上的污泥做公主救命的“仙丹”不僅可惡,而且是欺君大罪。邳彤倒挺知道好歹,在交出藥丸之後就連夜逃竄出京城奔回故里去了。當朝天子連忙派兵去追,哪裡追得到。後念其為公主驅病有功,便傳下聖旨:封邳彤為藥王,並在其家鄉祁州立廟。就這樣,邳彤被世人尊崇為“藥王”。  
  有這樣的神仙級別的手下幫襯著打天下,劉秀怎能不火?  
  後來,吳承恩在寫《西遊記》的時候,索性把邳彤揭榜救公主的這個傳說的版權剽竊了去,轉嫁到去西天取經的孫大聖頭上,逗讀者開把心。   
 “藥王”邳彤不僅能征慣戰,眼光也非常遠大。劉秀當年遭到河北王郎的追剿,落荒而逃,各郡紛紛豎起降旗歸附王郎,只有信都太守任光與和城太守邳彤不肯投降。劉秀自薊州逃至信都,邳彤立即派精兵迎劉秀至信都共商退兵之策。當時許多人懾于王郎勢力強大,主張護送劉秀回長安,邳彤卻力排眾議,指出:“天下百姓思漢久矣。王朗不過一占卜的人,打著漢室宗親的旗號,糾集了一幫烏合之眾就能威震燕趙;況明公在河北尚有二郡之兵,如揚回應之威,以攻何城不克,以戰何軍不服!倘現在放棄這個機會而避走長安,豈只失掉河北,三秦必驚,威名損墮實不足取。且明公如無佔據河北之意,河北之兵即使隨君西退長安,他們離開故土也會中途潰散的。”  
  劉秀打消退回長安的想法,拜邳彤為後大將軍,同時繼續兼和城郡太守,命他率軍征伐王朗,相繼收復堂陽,破白奢於中山。邳彤攻下河北中提邯鄲,受封為靈壽侯,行大司空事。後為左曹侍中,常伴劉秀征戰殺伐,屢立戰功。如果劉秀在河北尚未遇邳彤,恐難有後漢,故《後漢書》的作者范曄在評論這件事情時說:“凡言成事者,以功著易顯;謀幾初者,以理隱難昭。斯固原情比跡,所宜推察者也。若乃議者欲因二郡之眾,建入關之策,委成業,臨不測,而世主未悟,謀夫景同,邳彤之廷對,其為幾乎!語曰‘一言可以興邦,斯近之矣’。”謀幾初者,就是對事物有先見之明的人。稱邳彤為“一言可以興邦”之俊傑絲毫不為過。  
  邳彤死後葬于祁州(今安國縣)南關。自建立“藥王廟”,各地善男信女,常來這裡進香,業藥者乘機售藥,以至逐漸形成了每逢農曆四月二十八的藥材廟會,歷經千百年而不衰,古祁州也就跟著邳彤這位神仙占了光,成為古代著名的藥材集散地之一,素有“藥都”和“天下第一藥市”之稱,以及“藥不到安國就沒有藥味”。“藥不經過安國就不靈”的說法。  
  至今祁州“藥王廟”的香火旺盛不斷,凡參加藥市的人,總要先去瞻仰、拜謁藥王廟。經歷代帝王的擴建修葺,“藥王廟”臻于完美。現廟正門中央高懸的“藥王廟”三個字,就是大清乾隆年間的宰相劉羅鍋親筆所書。  
  在北方,至今流傳著這樣的一段歌謠:“穿山甲,王不留,大閨女喝了順懷流。”誇張地說出了穿山甲和王不留行(王不留行也叫王不留)兩味中藥的通乳作用。那王不留是一種草的種子,具有很好的舒筋活血、通乳止痛的效果,據說它的發現者就是邳彤,可邳彤為什麼會起這樣的怪名字呢?  
  當年,王郎的兵馬追殺劉秀,在邳彤的家鄉四處揚言他們的主子是真正的漢室後裔,劉秀是假牌的漢室宗親,讓老百姓給他們騰出好房子,送來好吃好喝的勞軍。可村民對這支專門禍害老百姓的隊伍深惡痛絕,早就堅壁清野,躲進青紗帳裡了。王郎火冒三丈,揚言要對這個村莊來個“三光”政策,斬盡殺絕。倒是一謀士進言說:“窮山惡水出刁民,跟他們鬥氣不值得,萬歲還是追殺劉秀要緊。”王郎聽了,才悻悻地離開了這個村莊。  
  想到家鄉這段不留假大漢皇帝王郎食宿的往事,邳彤就給那草藥起了個名字叫“王不留行”,提醒人們牢記“得人心得天下”的道理。  
  看來,有素質的人就是不一樣,連起個中草藥名字都這麼深奧,富有寓意。
第十一章:這樣的心病找不到脈    
   東漢的國家醫療制度比西漢更加完善,增設了一些醫藥官職,地方醫事不再由中央直接管理,而由地方負責。在諸候王國中設“醫工長”,以”主醫藥”。在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中曾出土帶有“醫工”字樣的銅盆。這個劉勝就是三國蜀漢皇帝大耳朵劉備的撥拉好幾杆子才搭上關係的先祖父。  
  東漢時期撤銷了前朝的太常系統,只在少府中設立太醫令丞一人。就像中國人一見面先問您吃了沒,古代政府官員也一樣要以食為天,這位太醫令丞年薪六百石,也就是年終可以領到六百擔糧食。他統領諸御醫,下屬醫生293人,有員吏19人負責診療及有關事項。此外,還有藥丞、方丞各一人,專門負責管理藥物和醫方。  
  與前朝不同的是宮廷中首次出現了嘗藥太官,專門負責嘗藥。這大概是從漢宣帝哪兒吸取來的血的教訓。皇家侍疾嘗藥的所嘗藥量要超過該劑藥量的十分之二以上,且嘗藥還不僅限於嘗藥監一職。《後漢書•禮儀下》記載:“(帝)不豫,太醫令丞將醫入,就所宜藥,嘗藥監、近臣、中常侍、小黃門、皆先嘗藥,過量十二,公卿朝臣問起居無間。”一個人容易作假,大家都來嘗藥,災福連坐,風險共擔,在當時,這也是降低帝王藥物中毒幾率的最好法子了。  
  劉秀深知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給那些為帝國的輝煌嘔心瀝血的朝臣們都配上了醫官(相當於個人保健醫生),除大鴻臚五人有官醫外,廷尉、衛尉、太僕、宗正、大司農、少府也各有一名官醫。這些高官可是朝廷的四梁八柱,他們的身板若是閃了架,政治局會議豈不是要皇帝唱獨腳戲?  
  劉秀是個聰明絕頂的人物,但他最初的志向並不遠大。他聽說新野大族女兒陰麗華的知書達禮,而且美貌絕倫,不久又在長安看到皇帝儀仗隊中手執金吾的侍從官的威儀,發出對人生目標這樣的感歎:“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劉秀順利將陰麗華娶進門,繼續率領著造反隊伍與王莽、王郎鬥智鬥勇。可正打得難解難分時,擁有十多萬重兵的真定王劉揚,打算去歸附勢力浩大的邯鄲王郎。劉秀趁他尚沒正式易幟,連忙派親信搖著橄欖枝去挖牆角。可劉揚對劉秀給予的優惠政策並不感冒,只提出一個條件:劉秀必須與他的外甥女郭聖通結親。這真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儘管劉秀的心中只容下個陰麗華,可出於政治目的考慮,他還是不得不擇個吉日親往真定郡迎娶郭聖通。  
  到了劉秀坐上金鑾殿的第二年,開始議立皇后。他心中早有了譜:陰麗華是先娶的大老婆,而且性情溫柔寬厚,最宜母儀天下。但陰麗華認為郭聖通已有兒子,何況當年能夠戰勝王郎也多多仰仗于她與舅舅劉揚的助威捧場,就說什麼也不肯承受這一封號,甘心當一名貴人。  
  劉秀是位千古罕見的仁德皇帝,不像漢高祖劉邦大戮開國功臣,盡幹卸磨殺驢的事兒,他把所有打江山的屬下大大的賞賜一番,就是不讓他們掌握國家實權。劉秀還特聽老婆陰麗華的話,就這樣,郭聖通被封為後,立她生的兒子劉強為皇太子。但劉秀對陰麗華始終念念不忘,對其寵愛有加。  
  郭皇后為此對劉秀常懷有怨恨,幾番口出惡語,還不時把當年的事兒翻騰翻騰,把劉秀搞得十分惱火:這哪兒是朕宣導嚮往的“宮教”?!偏偏郭皇后心性又高,不屑與同宮內其他妃妾友好往來,其他妃妾所生的龍子龍女更沒見過她的好臉色。劉秀一怒之下就讓郭皇后下了課,立陰麗華為皇后。不過,劉秀還是給足了這位廢黜皇后面子,把她的兒子右翊公劉輔封為中山王,把常山郡併入中山國。封郭聖通為中山太后。  
  常言道:“母以子貴”,郭皇后被廢,皇太子劉強變得心不自安,現在的皇后已不是他親身母親,自己沒理由再朽在皇太子的位置上了,於是多次托劉秀左右親信和諸王表達他的誠意,希望辭去皇太子之位,退居藩國。劉秀是個心太軟的人,遲疑徘徊了幾年,才頒下詔書,改封劉強為東海王;立劉陽為皇太子,改名劉莊,也就是後來的漢明帝。  
  劉秀認為東海王劉強去就有禮,所以對他特別優待,把魯王劉興改封為北海王,將魯國的封地併入東海國,食封達二十九個縣,並賜予虎賁武士、騎兵儀仗,以鐘磬為禮樂,起居出行享受帝王級別待遇。  
  可這種發自劉秀內心的“道歉”,卻把劉強推進了負重的深淵。劉強生性敏感,人家孔聖人高足曾子一日三省,到他這裡芝麻大的事情都能絞盡腦汁,反省上三十遍。劉秀對他的特別賞賜,在別人看來應該是一件榮耀的事,但他是真的受寵若驚,在床上翻來覆去地烙大餅。得之若驚,失之也若驚,真是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了。這樣下去,估計誰的頭髮都會想得發白,眼窩深陷,由心理疾病轉變為生理疾病的。  
  劉秀辭世,山陽王劉荊在哭悼先帝時不悲傷,卻悄悄寫了一封匿名信給劉強。說劉強無罪而被廢去皇太子之位,母親郭後也遭罷黜屈辱,勸劉強回到東方起兵,奪回本屬於自己的天下。劉強收到此信,唬得魂都飛了,立即擒住送信人,將原信上呈明帝。明帝因劉荊是同母胞弟,便決定息事寧人,只是命令劉荊離開京城,閉門思過。  
  劉強的一生都生活在惶恐之中,在他當太子時,東海國附近有一夥妖民作亂。劉秀問他應該如何處置,他給父親的回答是:發兵剿滅。而與他在一起的還有當時的東海國國王劉莊的卻回答不可思議:讓他們自生自滅。原因是這群烏合之眾根本沒有紀律和奮鬥目標可言,什麼招撫與剿滅都不必用,只要把所在地之城門一關閉,他們折騰夠了,沒有看客喝彩自然也就灰溜溜地謝幕散場了。  
  果然不出劉莊所料,幾個月後,亂民都回家種地去了。劉秀雖然沒有責怪劉強的鹵莽,卻對劉莊的計策做了口頭表揚。  
  這件事顯然對劉強的自信心打擊是沉重的,也為他的心病埋下了種子。  
  由於心理疾病的加重,從他到東海國以後,身體就每況愈下了。劉秀和後來的劉莊連連派出御醫為其治病,但毫無起色。可御醫們還納悶不已:東海王年紀又這麼輕,政事上不用他操心,又沒有什麼不良嗜好,天天過著錦衣玉食,養尊處優的日子,怎麼會是一副病怏怏的樣子?他病因的脈我怎麼找不到哪?  
  當劉強得知父親去世後,更是惶恐不安,深怕劉莊不放過自己,加之劉荊造匿名信事件的發生,他那顆難以承重的心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劉秀駕崩僅兩年,東海王劉強病逝,年僅三十四歲。

第十二章:“貴人難醫”    
   漢代的醫生,可分為官醫與民間醫生。官醫的服務物件當然是官僚統治階層,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支有組織的醫療系統。民間以師帶徒傳授醫學的教育形式有一定發展,但當時沒有官辦的醫學教育機構,官醫還要像選秀一樣從民間醫藥人士中選拔任用,有時招聘的可能為臨時工。漢平帝元始五年,就曾徵調天下精通逸經、古記、天文、曆算、鐘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對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有研究的教授到京師,至者達數千人。  
  漢和帝劉肇在位時(西元89~105年),聽聞四川廣漢有個名叫郭玉的醫生,精于切脈和針灸,為鄉間窮苦百姓治病,醫術高超,廣為人稱道。就將他召入宮中,封為太醫丞。  
  郭玉雖來自於民間,可是位大有來頭的名醫。  
  在東漢初年,有一位經常在涪水邊捕魚的老頭子,可魚頂多能做下酒菜,他時常會向人們乞討些食物,見到生病的人,經常用針、石為他們治病,往往一針紮下去就見效。當時的人們都不知道他的姓名和來歷,就尊稱他為“涪翁”。他曾寫了兩本醫書《針經》和《診脈法》,可惜後來這兩本書都散失了。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他,將涪翁列入南山十賢堂,存有“涪翁山石刻”、“涪翁像碑”等勝跡。  
  後來有個叫程高的人,聽說涪翁的醫術高明,便來到涪水邊,想拜他為師。誰知涪翁的門檻很高,輕易不收徒弟。程高並沒有洩氣,而是一如既往地表現自己的誠心。經過了幾年的觀察考驗,涪翁確信他為人忠厚樸實、沒有名利之心,才將自己的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程高學成之後,果然也同樣當了一名純粹的隱士,不願出來作官,只為人民服務。    郭玉在年輕時就拜在程高的門下,不但學習醫方、診脈和陰陽脈象方面的醫術,還理論連合實際,對陰陽變化之理的中醫學理論用心鑽研探求,造詣頗深。  
  漢章帝的正宮竇皇后沒有生育,她就將小梁貴人的兒子劉肇抱養為己子。本來在劉肇上面有許多皇兄,但小孩子更聽話更好擺弄,漢章帝死後,竇皇后即把只有10歲的劉肇放到龍椅上,自己親自執政,從此外戚、宦官相繼掌權,漢朝由穩轉亂,進入了永無寧日的歷史階段。竇太后把持朝政時期東漢日益衰敗,她排斥異己,讓弟弟竇憲掌權,竇家人犯了法,竇太后就再三庇護,竇氏的專橫跋扈,引起漢和帝的不滿。永元四年壬辰年六月二十三日(92年8月14日),劉肇終於出手,聯合宮內宦官將竇氏滿門一勺燴了,但是也由此進入宦官專權時期。  
  不過,漢和帝在位時期倒也發生了幾件值得稱道的事情:宦官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文學家班固、班昭寫出了《漢書》;在和帝初年,大將軍竇憲帶兵把做惡多年匈奴給滅了,疆土一下子拓展數千餘裡,這事兒震驚了世界。    劉肇年紀小,是個喜歡搞笑的皇帝。在郭玉初入宮時,他就想出個法子打算面試這位首席御醫的本事,親自挑選一個手指纖細、皮膚嫩美的近侍,令他與一名宮妃坐在錦帳中。然後哄騙郭玉說帷帳中有一個妃子。讓郭玉隔帳切脈,分別診他們左右手的脈,並問郭玉病者有什麼病。    郭玉連把了兩遍脈,眼角的餘光發現旁邊的小皇帝嘴邊掛著一絲笑意,心中陡然雪亮:“這個小皇帝是在設題考我啊?”立刻畢恭畢敬地回稟說:“左手的脈顯陽性,右手的脈顯陰性,兩手的脈像分屬男性和女性,不是同一個人。不知我說的對不對?”和帝聽後對他的診脈技術翹起大拇指,讚歎郭玉的醫術確實不凡。  
  有皇帝親身做醫療廣告,當然特別具有權威性和轟動效應了,郭玉料病如神的新聞很快就傳遍了宮廷內外,那些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們聽說了,忙不迭地來找郭玉治病。各色高級車輛綿延不絕,橫在郭玉的府門前,大有水泄不通之勢。  
  說來也怪,郭玉給這些人看病,卻沒有一個靈驗的。王公大臣們後來一碰頭,發現對方也是舊病依然如故,莫不大罵郭玉是個大騙子、江湖庸醫,強烈請求和帝將他趕出宮去。  
  和帝覺得此事蹊蹺,就想出一招:令宮中的貴人穿著破舊的衣服,住到破爛房子裡去,再請郭玉來治病,結果郭玉一針就把他們的病治好了。  
  和帝很不高興,把郭玉召上殿質問道:“你給王公大臣治病,為何個個都不靈驗?”  
  郭玉回答說:“醫生斷病時必須精神集中,體察入微,治療疾病方能得心應手。達官貴人看病,一向高高在上,盛氣淩人,令醫生見面便生恐怖之心。為他們治病有四大難處:他們自以為是,根本不把醫生的診斷放在心上,這是第一難;大臣們生活無規律,不知保重身體,不專心養病,這是第二難;身體嬌貴虛弱,筋骨不強壯,難以勝藥,這是第三難;好逸惡勞,咽不下苦藥,這是第四難。就醫治針刺之法而言,本在於心神專注,針刺之深淺僅在於毫微之間。而為貴人治病,常令醫者心神惶恐,以至手法失度,所以貴人之病難醫。臣想說的不止是這些,僅僅局限於他們的病症能否治癒的問題。”  
  御醫的日子並不好過,這段話正確估計了存在于東漢王公貴族的生活和思想行為對疾病診治的不良影響;同時也揭示出醫生診治不同社會地位的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礙。毫無疑問,郭玉是一個對醫療社會與醫患心理都有研究的醫家。  
  和帝覺得郭玉說的有理,不斷點頭稱是。心中十分賞識他能敢於直言,因此不但未加罪,反而更器重他。就又責令王公大臣、宮中貴人端正看病思想。從此,“貴人難醫”一說便流傳開來。  
  郭玉是個閒不住的人,見病必醫,哪怕是對貧民百姓或者宮中的奴婢,也是盡心盡力,治療疾病一包到底。  
  像這樣的好御醫哪裡尋找?郭玉儘管後來年紀大了,皇帝仍不肯放他錦衣還鄉,他就在太醫丞的位置上發揮餘熱,直至辭世。

第十三章:給關帝爺“刮骨療毒”    
   東漢的敗落肇起於漢和帝之後的桓、靈二帝,朝堂上,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互相殺得人頭滾滾,血濺宮廷。從皇帝到大臣沒有人顧及百姓是否脫貧致富,與百姓有關的只是加賦加稅的敕令和通知,有人就利用民間的怨憤,打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宗教大旗,鼓動貧下中農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拿起鍁鎬鋤耙衝擊市縣政府,去改天換地。  
  這次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雖未能改朝換代,卻使得風雨飄搖的東漢帝國更加搖搖欲墜,在平息暴亂中做大的軍閥們乘機割據一方,暗中擴充勢力,以圖把土皇帝的“土”字早日去掉。  
  到了東漢末年三國初期。軍閥之間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大混戰,戰爭就是一架人體收割機,時值水旱成災,疫病流行,本來已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就更慘了。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裡,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大名鼎鼎的曹操也在著名詩作《蒿裡行》中寫下對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原本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但只生長著無邊的蒿草,原本是繁榮興旺的村鎮,卻千里都聽不到雞鳴聲。這不能不激發亂世英雄的豪情:一統天下,讓子民們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聰明絕頂的曹操便把在別人眼裡是累贅是包袱的漢獻帝重點保護起來,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地討伐“逆賊”,各地的草頭王接二連三被他踢出局,最後只剩下孫權和劉備這兩個難剃的刺頭。    江南孫權有長江做天塹,讓曹操碰壁而歸。劉備倚仗自己是皇親,儘管屢敗屢戰,最終還是在四川安下身,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與曹操一樣,孫權和劉備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的亂世英雄,劉備更急不可待,先發制人,命令駐守荊州的大將關羽率軍北伐,攻打樊城、襄陽。關羽開局很順,連戰連接,搞得天下震動,國都許昌與襄陽近在咫尺,曹操一邊擦著額頭的汗一邊找手下商議遷都的事兒。  
  關羽當時雖只是位普通的將領,可後來卻變成非凡的人物——“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揚名古今。  
  在關羽平生事蹟中,最讓歷代帝王動心的是其“身在曹營心在漢”,千里尋主,沒有對兩位美貌的嫂子起邪念。為鞏固國家的思想統治,帝王們大肆宣揚關羽忠君守義的封建倫理,對關羽累加封賞。  
  西元206年,蜀漢後主劉禪只追封關羽為“壯繆侯”。隋開皇年間,佛教天臺宗的創始人智者大師勇於挑戰“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慣例,為關羽的亡靈授“菩薩戒”,關羽從此便正式加入佛門,成為“伽藍護法神”。到了宋朝,沉寂了多年的關羽一下竄紅,崇尚道教的宋徽宗親自為關羽在道教神籍落下戶口,追封他為崇寧真君,不久有加封“義勇武安王”。成吉思汗的子孫在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之後,隨手把“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的帽子戴到關羽的頭上。明太祖朱重八的晚輩也不怠慢,神宗朱翊鈞把關羽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滅尊關聖帝君。”但這個封號還不夠猛。骨子裡最崇拜關羽的是滿族人,他們有的還把自己的姓改為“關”,為消弭掉漢民族心中對異族統治的厭惡,清聖祖康熙尊關羽為“夫子”,取代姜太公,成為了封建社會的“武聖”,把他與孔夫子相提並論,號召全國人民向關羽學習。並廣建“關帝廟”,以取代將自南宋以來各地供奉嶽飛的“岳王廟”,利用關羽的義來淡化嶽飛的忠。為表彰關羽對大清作出的巨大貢獻,清穆宗同治索性一口氣把關羽的封號擴充達二十六個字之多:“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  
  關羽這個唯一深受儒、釋、道三教共同推崇的神聖,在現今的民間已被視作“戰神、驅邪神、守護神、武財神”。遍及全國大小城鎮農村的“關帝廟”不計其數,香火之旺盛遠非其他神仙可比,隨著華僑的足跡遍佈於全世界各地,連今天的紐約也建有關帝爺的廟宇神坻。  
  不過,關羽在沒有成為神靈之前還是凡體肉胎,敵人的暗箭還是無法躲得過的,在與曹軍爭奪樊城一役中,他的左臂中了毒箭,箭尖直透肱骨。經過軍醫的救治,傷口雖然癒合,但每到陰雨天,關羽就常覺骨頭疼痛難擋,胳膊腫得像根房檁。屬下連忙四方訪尋名醫。 
  一日,營外響起游方醫生的金箍鈴聲,來了一位鶴髮童顏的老者,自稱是華佗。聽聞關羽中了毒箭,特來醫治。華佗的醫術早已轟動大江南北,立刻被請進中軍帥帳。   
 華佗檢視關羽的左臂後,發現系烏頭箭毒所致。便說:“毒已入骨。只有剖開左臂,刮去骨上的毒藥,才能根除後患。”關羽就找來謀士馬良下棋,以免自己露出痛苦的表情而亂了軍心。同時伸出左臂,讓華佗剖割。  
  關羽的左臂割破後,血流不斷,刮骨的刀聲,清晰刺耳。部將們見到這情境,無不掩面失色。而關羽卻照樣下棋飲酒,談笑自若。華佗刮去骨上之毒,敷上瘡藥,進行縫合。裹紮之後,關羽即覺右臂伸舒自如,連聲誇讚華佗是位神醫。  
  關羽拿出黃金百兩作為酬謝,並設席款待華佗。華佗堅辭不受,留藥一帖,以敷瘡口,即飄然而去。後人有詩曰:“治病須分內外科,世間妙藝苦無多。神威罕及惟關將,聖手能醫說華佗。”  
  那麼,烏頭究竟是何毒物呢?其實,有毒的烏頭也是一味中藥,因其主根呈圓錐狀,似烏鴉之頭,故名烏頭。烏頭分川烏和草烏,前者為栽培而得,後者為野生,故後者之毒甚於前者。古代時,人們常把野生的烏頭作為箭毒,塗在箭頭上射出,無論人和獸,中箭後即倒。  
  其實,毒箭獵獸、傷人,致使獵物倒地,戰將墜馬,並非骨肉之痛,而是因為毒素襲擊了心臟和神經系統。現代研究證明,烏頭中含有烏頭堿,過量的烏頭堿可使感覺和運動神經瞬間麻痹、迷走神經極度興奮,直接作用於心肌,就造成了心律失常,進而昏迷暈倒。  
  烏頭雖然有毒,卻有祛風散寒的功效,因此常為醫家所遣用。只要炮製得法和用量適宜,一樣可以發揮良好的治療作用。


第十四章:“麻沸散”與“五禽戲”    
   華佗,字元化,又名旉,是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出生于年代不詳,卒于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從《後漢書•華佗傳》對他“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看來,華佗確實通曉養生之道,是個神仙一樣的人物。  
  華佗早年曾經離家到徐州一帶求學,兼通幾種經典,尤其“精于方藥”。中國的醫學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是成就輝煌耀目,其中扁鵲對於生理病理的闡發可謂集其大成。而扁鵲的學說顯然對華佗的醫術發展影響深遠。同時,站在巨人肩上的華佗對同時代的人也採取小學生式的學習態度,相容包蓄,博採眾長。當他讀到張仲景著的《傷寒論》第十卷時,興奮地拍案大呼:“此真活人書也!”  
  華佗並不是個因循守舊的人,他銳意創新,敢於走前人未曾走過的路,有過N多的發現和創造。在今天,救治呼吸危重患者的最直接最見效的辦法,無外乎是體外擠壓心臟法和口對口人工呼吸法這兩種手段,並作為西醫的保留項目,至今仍然廣泛使用著,說出來恐怕連西醫也要臉紅一下,這其實都是人家華佗的發明專利。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但華佗最著名的發明和創造當數麻醉術和五禽戲了。  
  華佗是世界上第一個用全身麻醉做手術的人,他比西醫發明麻藥早1600多年。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一個偉大的創舉,更是蔭福後人的善舉。  
  對於患者來說,無麻醉的外科手術無疑意味是在遭受千刀萬剮的酷刑,沒有鋼鐵般的意志是不敢自動躺到手術臺上的。醫者父母心,眼睜睜看著那些可以醫治好的病患,就是因為恐懼而龜縮在絕望的陰影裡等待死神的召喚,華佗的心猶如刀割。  
  偶然有一次,華佗的目光為僵臥路旁的醉鬼吸引了,醉鬼渾無知覺又呼吸依舊的狀態陡然擊發華佗想像力的火花:如果那些急待手術的患者也能像這樣,就感覺不到刀鋒過體的痛苦了!  
  受醉酒者沉睡狀態的啟發,華佗研發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術,從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術的技術和療效,並將手術治療的範圍無限拓寬。但隨著華佗所著醫學著作《青囊經》的失傳,酒服麻沸散的配方遂成千古之謎。  
  直到近代,日本外科著名醫學家華岡青州經過多年的研究考證,終於揭開了麻沸散的神秘謎底:其成份組成為:曼陀羅花一升,生草烏、全當歸、香白芷、川芎各四錢,炒南星一錢。  
  從此,華佗的外科手術就更加得心應手,治好的病人也就更多了。碰到有的疾病連針灸、湯藥都奏效時,就叫患者先用酒沖服麻沸散,麻倒一位就操刀子,剖破肌膚,割掉發病的部位。再洗滌殺毒,加以縫合,最後敷上藥膏。四五天傷口癒合,只一個月左右,病就全好了。  
  華佗還做過腫瘤摘除和胃腸縫合一類的外科手術。一次,有個病人捂著腹部曲著腳找上門來,直叫肚子痛。不一會兒,就抖成一團,氣息微弱,喊聲漸小。華佗切過他的脈,又按按他的肚子,判定病人患的是腸癰。腸癰就是急性腸炎,這是一種化膿性的炎症,非常疼痛,可引起發燒、寒戰,嚴重時併發敗血症。見病勢十分兇險,華佗立即給病人用酒沖服“麻沸散”,等到病人沒有什麼知覺後,便對著他的肚皮開了刀。這個病人經過治療,一個月後刀口就平整復原了,推車擔水等重體力勞動毫不耽誤。  
  華佗高明的外科醫術,不僅在當時舉國皆知,家喻戶曉。樹起華佗=神醫的“品牌”,成為東漢末年醫療戰線外科手術上的第一把刀,還受到歷朝歷代的推崇和敬仰。明代陳嘉謨在做《本草蒙筌》時,就曾引用《歷代名醫圖贊》中的一詩對華佗作了褒揚:“魏有華佗,設立瘡科,剔骨療疾,神效良多。”可見,後世尊華佗為“外科鼻祖”,態度是多麼的畢恭畢敬。  
  生命在於運動。一天,有個小孩抓著門閂來回蕩著玩耍的情形,使華佗聯想起“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意識到通過運動可以能促進人體血液迴圈,加快新陳代謝。於是,華佗就潛心研究出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五禽之戲”。這是一套保健體操,後來,瑞典人也發明了醫療體操,只是比華佗晚了一千多春秋。  
  據《三國志》記載,華佗將此法傳授給對他的弟子吳普。吳普堅持鍛煉“五禽戲”常年不懈,活到九十多歲時,還耳目聰明、牙齒堅固。  
  近年來,五禽戲作為康復醫療的一種手段,已廣泛應用於中風後遺症,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生症,脊髓不全性損傷等患者的輔助治療。  
  南北朝時陶弘景所編撰的《養性延命錄》,是較早載錄“五禽戲”的醫療文獻,所載的具體練法為:  
  虎戲:自然站式,俯身,兩手按地,用力使身驅前聳並配合吸氣,當前聳至極後稍停;然後,身軀後縮並呼氣;如此3次。繼而兩手先左後右問前挪移,同時兩腳向後退移,以極力拉伸腰身;按著抬頭面朝天,再低頭向前平視;最後,如虎行走般以四肢前爬7步,後退7步。  
  鹿戲:按上四肢著地勢。吸氣,頭頸向左轉,雙目向左側後視,當左轉至極後梢停;呼氣,頭頸回轉,當轉至面朝地時再吸氣,並繼續向右轉,一如前法。如此左轉3次,右轉2次,最後回復如起勢。然後,抬左腿向後挺伸,稍停後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此左腿後伸3次,右腿2次。  
  熊戲:仰臥式,兩腿屈膝拱起,兩腳離床席,兩手抱膝下,頭頸用力向上,使肩背離開床席;略停,先以左肩側滾洛床面,當左肩一觸及床席立即複頭頸用力向上,肩離床席;略停後再以右肩側滾落,複起。如此左右交替各7次。然後起身,兩腳著床度成蹲式,兩手分按同側腳旁;接著如熊行走般,抬左腳和右手掌離床度;當左腳、右手掌回落後即抬起右腳和左手掌。如此左右交替,身驅亦隨之左右擺動,片刻而止。  
  猿戲:擇一牢固橫竿(如單杠,門框,樹叉等),略高於自身,站立手指可觸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雙手抓握橫竿,使兩肢懸空,作引體向上7次。接著先以左腳背勾住橫竿,放下兩手,頭身隨之向下倒懸;略停後換右腳如法勾竿倒縣。如此左右交替各7次。  
  鳥戲:自然站式。吸氣時蹺起左腿,兩臂側平舉,揚起眉毛,鼓足氣力,如鳥展翅欲飛狀;呼氣時,左腿回落地面,兩臂回落腿側。接著,蹺右腿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各7次。然後坐下。屈右腿,兩手抱膝下,拉腿膝近胸;稍停後兩手換抱左膝下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亦7次。最後,兩臂如鳥理翅般伸縮各7次。 
  本法按原要求操練時宜盡而為,以出汗為度。

第十五章:曹操砍了華佗的頭    
   曹操也是沛國譙郡人,與華佗是老鄉。這傢伙從小就放蕩不羈,但他也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當年,汝南有個善於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西元216年,曹操由大漢丞相進位為魏王之後,王冕十有二旒,出入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可謂威風八面。此時他最頭痛的不是劉備和孫權這兩個死對頭,而是自己的頭痛病。這種頭風病一發作起來就心中煩躁、兩眼昏眩。  
  早在與大軍閥袁紹大戰官渡之前,陳琳為袁紹寫了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文章從曹操的祖父罵起,一直罵到曹操本人,把他說成是古今第一“貪殘虐烈無道之臣”。當時,曹操聽手下念這篇檄文時正犯頭痛病,聽到要緊處不禁厲聲大叫,嚇冷汗連連,頭竟然不疼了。袁紹戰敗後,曹操十分賞識陳琳的文才,便把他收為御用文人。  
  曹操的頭痛病經常發作,但不好再找別人來罵了。於是想起醫術高明的老鄉華佗,就派人把他召到魏王府裡。華佗用針刺他的“鬲腧”穴,只一針下去,曹操的頭痛立止。  
  曹操擔心自己的病會復發,就強要華佗留在許昌做自己的御醫,供他個人使喚。華佗稟性清高,不慕功利,以前沛國的國相陳矽推舉他為孝廉,太尉黃琬也徵召他去作官,他都沒有接受,何況這種形同僕役的御醫。  
  華佗在許昌住了時日,天天像跟班似的拎著藥箱圍著曹操的屁股後傳,被呼來換去,他恥于給大漢奸賊做保健醫生,心中羞辱倍增,加之性情古怪,不善團結周圍同志,日久愈感孤獨。華佗思鄉愈切,就推說回家鄉找藥方,交了個請假條便離開許昌一去不返了。  
  曹操見華佗久去不歸,幾番讓秘書寫信要他回來述職,華佗佯稱妻子病得厲害,無法回來。曹操又派郡縣地方官吏去催,華佗還是以妻子病重為由來應對。曹操暴跳如雷:“一個神醫居然這麼長時間還醫治不好自己老婆的病!”立刻指派魏王府內政部人員到華佗家鄉去調查核實。他對派去的人說:“如果華佗的妻子果然有病,就送給小豆四十斛,假期可以延長;要是“虛詐”,就把他逮捕押送回許昌。”  
  華佗在醫療技術上是拔尖人才,是位大醫學家,可在智謀PK上怎是政治家曹操的對手,況且曹操又是位千古罕見的奸雄。  
  內政部的便衣到沛國譙郡一查,華佗的妻子好端端的吃嘛嘛香,華佗還忙著給鄉里鄉親治病哪,當下二話沒說就把華佗武裝押送回許昌。  
  恰趕曹操的頭痛復發,頭疼欲裂,十分痛苦,只好把華佗再找來治病。經診斷,華佗發現曹操的腦中有一腫瘤,就建議說:“魏王的病現在很嚴重,僅僅依靠針灸已無法治療了。只有你服下麻沸散,然後再剖開頭顱,施行手術,這樣才能徹底除掉病根。”曹操一聽華佗要給自己開顱,疑心他要謀害他,不由怒氣衝天:“頭都剖開了,這人還活得了嗎?”即把華佗關到監獄裡嚴刑拷打。  
  曹操的首席謀士荀彧為華佗求情:“華佗的醫術很精湛,而且與魏王的生死相關,還是把他放了吧!”曹操氣憤愈加道:“不要憂慮那麼多,難道天下就沒有醫生了?”不但不聽,反而下令以“欺騙國家統帥罪”之名處死華佗。 
   臨死前,華佗把在獄中整理好的醫著《青囊經》交給牢獄看守說:“此書可以救人活命。”沒想到,這個牢頭看守畏懼曹操的刑法,心想:“說什麼可以救人活命?你自己的命都沒了!就是學成了醫術下場不還跟你一樣?”說死也不肯接受。華佗只好忍痛,討來火種親手將這本醫著焚燒掉。  
  當熊熊的火焰映紅了華佗那張蒼老的臉,他心裡在想什麼,是感傷自己生在奸臣當道的亂世,還是悔恨當初沒有攜妻帶子索性逃到江南或西蜀去避禍?這已不可知了。  
  等到後來曹操的愛子倉舒病危之時,曹操才醒悟地說:“我為什麼要殺掉華佗?不然這孩子不會眼睜睜著等死的。”  
  倉舒是曹操的小兒子,也就是被喻為神童曹沖,是著名的典故“曹沖稱象”中的主角。曹沖五歲那年,孫權派人送來一頭大象,做為曹操的生日賀禮。北方人何時見過這等龐然大物?大家就圍著這頭象議論它的重量,可是哪裡有大秤來稱量它?有人就建議把大象殺死,然後一塊塊地用秤來稱。這顯然是個蠢注意。正當眾人都犯難時,坐於曹操膝上的五歲的曹沖說:“這有何難?把大象牽到船上,在船吃水的線上刻下記號,再把象牽下來,裝上石料,裝至記號為止,把這些石料稱量出來,不就是大象的重量嗎?”  
  此時,曹操事業雖如日中天,他也不禁常常想到將權力接力棒交給誰的問題。劉氏夫人所生昂兒早已于征張繡中死去。而卞夫人所生的三個兒子中,曹丕年紀最大,把自己那套禦人之術學得有模有樣,但曹操內心不喜歡奸詐之人;二子曹彰只是個一勇之夫,領兵打仗倒還可以;三子曹植倒是詩賦文章出眾,但書生氣大濃,難成大事。相比之下,他倒格外鍾愛李夫人所生的曹沖。  
  曹沖不僅聰明絕頂,讀書過目不忘,而且有一顆仁愛之心,一種雍容之相。將來能繼承曹操的千秋功業,統禦四海,恩澤萬民,曹沖才是最理想的接班人選。  
  但悲傷欲絕的曹操只能慢慢地品嘗自己釀下的後悔藥了。  
  民間的老百姓沒有忘記華佗,在江蘇徐州建有華佗紀念墓;沛縣還有華祖廟,廟裡的一副對聯,非常值得一讀:   
 “醫者刳腹,實別開岐聖門庭,誰知獄吏庸才,致使遺書歸一炬;  

  士貴潔身,豈屑侍奸雄左右,獨憾史臣曲筆,反將厭事謗千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