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2007

頭痛

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症狀,更是目前21世紀對人類最大的威脅,也影響著75%的亞健康人,有時亦是一些嚴重疾病或是慢性疾病突變的一個早期症狀,許多疾病多可伴隨發。

【發病機理】
(一) 頭顱內外的痛覺敏感組織受到刺激時引起頭痛

1. 顱外組織:顱骨骨膜、帽狀腱膜、肌肉、動脈、神經和皮膚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痛感,尤以動脈最為敏感。

2. 顱內組織:大靜脈竇及其分支、腦底部硬腦膜、腦底部的動脈、第五、九、十對顱神經和第一、二、三對頸神經對痛覺均敏感。

起源於顱內疾病的頭痛,主要系顱內痛感組織的牽引、移位,動脈血管擴張,炎症和有痛感的顱神經、頸神經直接受壓所致。顱外原因引致的頭痛亦然。


(二) 影響高級神經與植物神經功能所引起的頭痛,由於某些外界和體內因素的影響,引起高級神經功能紊亂與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均可使機體對疼痛變得極為敏感(痛國降低),甚至機體生理變化的一般感覺沖動也可成為疼痛刺激來源。


(三) 引起頭痛的有關因素
1. 顱內佔位性病變與頭痛:
顱內佔位性病變,如顱內腫瘤引起的頭痛,並非單純系顱內壓增高之故,主要由於顱內痛感組織受到牽引 。早期疼痛可因腫瘤對鄰近組織局部牽引所致。以後可因腫瘤本身或腦室系統阻塞,引起腦積水,致腦組織廣泛移位,牽引遠處的痛感組織。因此,在不伴有顱壓增高的腦瘤病人,頭痛亦為常見。

2. 顱內壓改變與頭痛:
顱壓過高或過低均可使顱內痛感組織牽引移位而致頭痛,但與變化速度有關,單純的顱壓升降不一定是頭痛的主要原因和肯定因素。有些腦瘤病人,儘管顱內壓很高,不一定有頭痛主訴。

3. 血管變化與頭痛:
顱內外動脈管壁有豐富痛感神經纖維分布,任何原因引起的血管擴張、牽引或發炎均可引起明顯的頭痛。

4. 血壓變化與頭痛:
頭痛的發生主要與血壓升高的速度和顱動脈的張力有關。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頭痛,是顱外血管的擴張膨脹的結果,與血壓升高並無一定關係,而與血管壁平滑肌張力有關。故血管張力較低時,儘管血壓不是很高,也可有頭痛;而血壓很高,但同時血管張力亦很高,則不一定引起頭痛。高血壓腦病的頭痛除由於血壓急劇升高外,還由於腦水腫、顱內壓增高使顱內痛感組織受到牽引和移位所致。

5. 組織胺與頭痛:
靜脈注射組織胺產生頭痛的原因是顱內動脈的舒張,博動振幅顯著增加的結果。發熱、細菌感染、膿毒血症、一氧化碳中毒、異體蛋白反應、慢性高山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缺氧性疾病、藥物反應(如硝酸甘油類)以及飲酒後等頭痛機理亦類似。

6. 肌肉收縮與頭痛:
頭頸部橫紋肌持續縮可引起疼痛。持久收縮可能使肌肉發生缺血,局部鉀離子濃度增高,局部化學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原因中最多見者為精神焦慮、緊張,其他原因引起的頭痛也可促使頭頸部肌肉持久性收縮,而又為頭痛的一個附加因素。

7. 五官疾病與頭痛:
多因局部痛感組織受到刺激或病灶細菌和毒素的影響、三叉神經反射作用等引致。

8. 顱腦外傷後慢性頭痛可有下列幾種因素:
(1) 情緒焦慮引致頭頸部肌肉持久性收縮。
(2) 顱骨或頸椎損傷與疤痕形成。
(3) 外傷引起的腦萎縮、腦膜粘連、顱內異物或血腫,使痛感組織受到牽引。



【病因分類】
(一) 血管性頭痛

1. 偏頭痛性血管性頭痛
(1) 偏頭痛。
(2) 群集性頭痛。

2. 非偏頭痛性血管性頭痛
(1) 急性感染疾病:如流感、傷寒、斑疹傷寒等。
(2) 高血壓性頭痛。
(3) 外源性毒物與藥物反應、中毒:如一氧化碳、顛茄、鉛、汞、烟碱、硝基甘油類及其他血管擴張劑、異性蛋白反應、升壓藥等。
(4) 內臟疾患所致的代謝紊亂:如低血糖、缺氧、高碳酸血症、尿毒症等。


(二) 頭部器官及鄰近組織病變所致的頭痛
1. 頭皮、顱骨、骨膜疾病:如感染、外傷、腫瘤等。
2. 眼、耳鼻、副鼻竇、口腔疾病:如青光眼、屈光不正、中耳炎、乳突炎、副鼻竇炎、鼻咽癌、齒髓炎等。
3. 頸部組織疾病:如頸肌炎症、外傷與因情緒緊張、職業特殊姿勢等因素引致頸肌持久收縮、頸椎病等。
4. 三叉神經痛與神經炎。


(三) 顱內炎症所致的頭痛:如腦膜炎、腦膜腦炎、腦膿腫、硬膜外或硬膜下膿腫等。


(四) 腦血管疾病:
如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和動脈瘤、顱內動脈炎、靜脈炎等。


(五) 顱內腫瘤與其他佔位性病變。


(六) 頭顱外傷:如腦震蕩、挫傷、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腫及頭顱損傷後慢性頭痛。


(七) 機能性頭痛。


(八) 其他:如癲癇發作、腰椎穿刺、氣腦造影後等。



【診斷要點】
一、 詢問病史:

了解發病的過程,對頭痛特點應深入了解,如頭痛的久暫、起病急緩、頭痛部位、程度、性質、陣發或持續、擴散情況、誘發、加劇或緩解、頭痛的原因、伴發症狀、以往發作的治療效果等。

1. 頭痛程度:可因各人的耐受力而異。一般說來,劇烈頭痛多見於腦膜炎、偏頭痛、蛛網膜下腔出血、高熱、腦瘤、腦膿腫等。五官疾患引起的一般為中等程度的頭痛。

2. 、頭痛性質:血管性頭痛呈博動性跳痛。肌肉收縮性頭痛則呈束箍樣痛或頭部緊壓感。腦瘤、腦膜炎多為強烈鈍痛。

3. 頭痛部位:血管性頭痛部位不定。偏頭痛則多見於右側顳部。高血壓性頭痛多見於枕後部。五官疾病頭痛於前額部或病灶局部。肌肉收縮性頭痛部位可不固定。顱內腫瘤早期頭痛通常在腫瘤部位,如垂體瘤和鞍部腫瘤在兩顳部痛 ; 後顱凹腫瘤在枕部、耳後部;天幕上腫瘤在前額、頂部;硬腦膜下血腫頭痛常與病變部位相符,多見於額頂區。

4. 頭痛持續時間:血管性頭痛多為發作性,緊張、焦慮所致的肌肉收縮性頭痛可持續數天、數周甚至數年。腦瘤頭痛常呈間歇性,但常常每天都痛。副鼻竇炎所致頭痛也呈間歇性。

5. 頭痛好發時間:血管性頭痛、偏頭痛、高血壓頭痛常在晨間易發。鼻、副鼻竇性疾病所致的頭痛,晨間較劇,午後或平臥後減輕。肌肉收縮性頭痛常在一天工作後加重。

6. 頭痛與壓迫:壓迫顳、額、枕部和頸總動脈可使血管性頭痛減輕。肌肉收縮性頭痛,則因壓迫受累而加重。

7. 頭痛與體位:血管性頭痛常在平臥時加重,直立位稍輕,搖動頭部可使疼痛加劇。腰穿後頭痛則相反。腦瘤引起的頭痛可因體位突然改變而加劇,俯身、低頭均可使頭痛加重。肌肉收縮性頭痛可因活動收縮之肌肉而減輕。


二、 體格檢查:
注意有無發熱,頭部有無局部浮腫、壓痛與外傷;周圍血管情況如頭皮淺層血管是否清晰可見,有無觸壓痛。應作完全的神經系統檢查,並觀察體位變化、加壓頸部血管、頭皮淺層動脈以及轉動頭部對頭痛的影響。


三、 實驗室檢查:
根據臨床診斷的需要,進行必要的化驗與檢查,如血常規、腦脊液檢查和副鼻竇、乳突與頭顱X線攝片檢查、頭顱超音波、腦室或腦血管造影以及腦電圖檢查等。


【鑒別診斷】
(一) 偏頭痛
1. 多見於女性,常於青春期起病,呈周期性發作。發作頻度因人而異,部分病人頭痛發作與月經周期有密切關係。常有家族史。

2. 典型發作:在發作前病人常先有嗜睡、倦怠、憂鬱感,並可能在眼前出現閃光、暗點、偏盲以及局限性感覺運動障礙(如面唇、肢體麻木、失語等)。先兆症狀歴時約數分鐘至20~30分鐘後消退,開始現劇烈頭痛,頭痛為博動性鑽痛、鈍痛或刺痛。頭痛常呈一側性,常從顳部、眼眶或前額部開始,向半側頭部擴展,也可遍及全頭。頭痛區作持續數小時或數日後逐漸減輕,常在入睡後完全緩解。

3. 偏頭痛發作時大多伴有噁心、嘔吐、倦怠乏力、閉目畏光、面色蒼白、眼結膜與鼻粘膜可有充血與分泌增多等症狀。


(二) 急性感染性疾病
1. 高熱時常有頭痛。

2. 頭痛常為博動性跳痛,常位於前額、後枕部,有時為全頭痛。咳嗽、搖頭、噴嚏等動作可使頭痛加劇。冷敷、用毛巾扎頭部或頸動脈加壓,可使頭痛減輕。


(三) 高血壓
1. 頭痛為高血壓患者的常見症狀。頭痛常為深部博動樣鈍痛,有時伴有頭部緊壓感,常位於額部或枕部。一般於清晨睡醒時頭痛加重,起床活動後可漸緩解。

2. 頭痛程度常與血壓突然升高有關,與血壓高低並不一定成比例。

3. 常伴有頭暈、耳鳴、眼花、升火等症狀。


(四) 頭部器官及鄰近組織病變所致的頭痛
1. 眼源性頭痛:
青光眼急性發作可引起劇烈頭痛,位於眼眶和額部,可伴噁心、嘔吐。慢性青光眼頭痛呈鈍痛。屈光不正也可引起頭痛。眼部炎症可引起鈍性頭痛,常局限於眼眶與顳部。

2. 耳源性頭痛
(1) 耳部疾病引起的疼痛多數位於枕部或額部,因耳部有第五、七、九、十顱神經與第一、二、三頸神經分布,因此,耳部疾病可引起這些神經支配部位的疼痛。
(2) 可繼發頭頸部肌肉持久收縮而引起頭痛。
(3) 有耳部病變的症狀和體徵。


3. 鼻、副鼻竇炎性疾患
(1) 頭痛常呈鈍痛或隱痛,一般於清晨起床時最嚴重,以後逐漸減輕,夜間逐漸消失。
(2) 疼痛部位視受累的副鼻竇之部位而異。
(3) 常伴有鼻塞、充血、分泌增多等症狀。
(4) 檢查可見鼻粘膜發炎和鼻甲、鼻竇口、鼻腔充血、受累的副鼻竇及其鄰近組織有壓痛。副鼻竇X線攝片檢查有助於診斷。

4. 齒源性頭痛
(1) 頭痛呈持續性博動性疼痛。
(2) 疼痛部位多在病灶同側,以一側顳部為多見,其次為額部和眶上部。
(3) 病齒一般均有扣擊痛,對溫度改變極為敏感。
(4) 齒科檢查多為齲齒、殘根、牙周炎、阻生牙等。

5. 頸椎病
(1) 疼痛位於頸後、枕部肌肉,有時延及肩、上臂。
(2) 頸部活動受限制、轉動頭部疼痛加重,頸椎可有壓痛。
(3) 頸椎X線攝片可見骨質增生、肥大等變化。

6. 三叉神經痛
(1) 多見於40歲以上患者。
(2) 疼痛部位限於三叉神經分布區,疼痛呈突然陣發性閃電樣劇痛,如刀割、鑽刺、火燙等。每次疼痛時間很短,從數秒鐘至數分鐘,突然發作,突然停止。發作時可引起同側面部肌肉抽搐,眼結膜充血、流淚或流涎等。
(3) 疼痛可由口舌的運動或外來的刺激(如說話、吃飯、刷牙、洗臉、吹風)誘發,因而患者不敢說話、洗臉或進食,甚至連口水都不敢下咽。
(4) 疼痛常呈周期性發作。病程初期發作較少,間歇期較長。隨著病程進展,發作愈益頻繁,間歇期愈短。
(5)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不伴有運動心感覺障礙,繼發性者則可伴存。


(五) 顱內炎症所致的頭痛

1. 頭痛常急性發作,程度不等。咳嗽、用力、轉動頭位時,頭痛明顯加劇,疼痛位於全頭部,以枕部尤著。
2. 常伴有發熱、急性感染症狀、噁心嘔吐、意識障礙等。
3. 體檢示腦膜刺激征、如頸項強直,提腿試驗陽性。
4. 腰椎穿刺腦脊液檢查確診。


(六) 顱內佔位性病變所致的頭痛
1. 顱內佔位性病變以腦瘤為最常見。
2. 頭痛初起並不太劇烈,一般晨起較重,咳嗽、用力或轉動頭位時可加劇。頭痛常呈間歇性,以後呈持續性並進行性加劇。可伴有噁心嘔吐。
3. 疼痛多位於二側額、枕部,或為全頭痛。在早期尚未出現乳頭水腫前,疼痛部位有定位診斷價值,後期則乏定位意義。
4. 因顱內壓增高引起視神經乳頭水腫或腫瘤直接壓迫視神經,使視神經萎縮而致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5. 因腫瘤壓迫損害局部腦組織或顱神經,可出現局限症狀與體征,具有定位診斷價值。
6. 眼底檢查可發現視神經乳頭水腫。腦超音波檢查,X線檢查(顱骨平片、腦血管造影、腦室造影、氣腦造影),腦電圖、放射性同位素檢查等均有助於診斷。


(七) 腰椎穿刺後頭痛

1. 大多在術後數小時或數天發生頭痛,如跳動性隱痛,直立位時頭痛加劇,平臥後可減輕。頭痛劇烈嘉可伴有噁心、嘔吐。
2. 疼痛多位於後枕或額部。一般在1~3天內恢復,但少數病例可持續2週以上。


(八) 頭顱外傷後慢性頭痛

1. 有顱外傷史。
2. 頭痛為局限性或稱漫性脹痛、緊壓感、多伴有頭暈、乏力、失眠、易激動、思想不能集中等。情緒緊張、用力、彎腰等可使頭痛加重。
3. 頭痛程度及持續時間,一般與頭顱外傷程度輕重無關。
4. 有時頭皮疤痕處可有局限性疼痛與壓痛。


(九) 群集性頭痛(又名陣發性夜間頭痛、偏頭痛性神經痛或組織頭痛)
1. 本症較少見。患者以男性為多,大多在中年起病。
2. 頭痛常在入睡後2~3小時內發作,疼痛劇烈,一側或二側性,常伴流淚、鼻塞、流涕等。疼痛發作持續約一小時。
3. 頭痛常常每夜發作,連續數周或數月(故稱群集性頭痛),隨後可完全緩解,數年後,可能再復發。


(十) 機能性頭痛
1. 頭痛常為脹痛、緊壓感,猶如頭部被布袋所裏,情緒緊張,疲勞時,頭痛常明顯加劇。疼痛部位多不固定,疼痛性質亦多變化。
2. 常伴頭暈、乏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思想不能集中、情緒易波動等症狀。
3. 頭痛可延續數周、數月,甚至數年。
4. 須經詳細檢查,除外各種器質性疾病。


建議:
1. 頸椎引起的頭痛須用手法矯正頸椎的排列,解除壓迫頸部神經與血管的因素。
2. 以物理治療鞏固療效,同時以中藥改善腦部血液循環。
3. 在家居方面應該盡量避免躺在沙發椅上,仰臥時枕頭不宜太高。
4. 睡眠時枕頭以填滿頸部與床面的空隙為目的,床墊不宜太軟等。
5. 側臥則應該在躺下後保持頸椎與軀體的垂直,以避免頸部側彎。
6. 平常避免提或扛重物,
7. 飲食忌冰冷食物。
8. 頸部與頭部應保暖預防受風寒。

沒有留言: